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明影侯>第0839章 短短几十年变革
/p>

其他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方中愈不知道,当然会有奏报来,如今他要考虑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件事情处理好,按理说建立医院惠及万民的事情是很多人都支持的,可是有些疾病牵扯到妇人的时候,他们就会踟蹰不前,甚至是觉得会顾及一些。

方中愈也知道这些,可难道有病就不治吗?所以他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件事情都处理好。

离开大明宫殿的时候,之前引导他来的小太监又送他回去。

方中愈看着这张陌生而又熟悉的大明朝廷,总觉得差了些什么,远远的,还有那些新建的官衙场所,让他觉得自己终于能看到一点后世的模样。

这一段时间方中愈对于后世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但对于那些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却越来越清晰,他也知道自己该做一些决定了,至少在某些事情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事情都处理好。

皇帝的仁慈取决于他个人,但整个朝廷的大的方略却是取决于众人的意志,所以不能保证那些权力完全握在一个人的手里,所以就必须有更清楚的职能划分,这也是为什么大明朝廷的改革一直都在快速的进行之中,因为很多人都不会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争权夺利,不是在这个时候表现的,因为可能会被大多数的人戳脊梁骨。

建文皇帝朱允炆也是因为这些,所以才渐渐的放了一些权力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皇帝没有贪权的意思,当然皇帝的权威也是不能挑战的,至少他们不可能完全忽略到建文皇帝朱允炆。

太子殿下的功课如今做的越来越多,对整个大明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按理说储君成长得太快对皇帝来说是一种压力,但见皇帝朱允炆丝毫没有那种觉悟,或者说他不认可自己的儿子会出现一些什么大的问题。

但是太子殿下并不这么想,在某种情况下看来他觉得自己的父皇对某些事情某些人太过仁慈了,他身边的老师如今儒家大学事也不少,可是却没有像以前一样能够快速的影响太子的心,因为方中愈在。

方中愈很多的是给太子灌输一种大局观,那就是从大局来考虑。

如果在之前,太子肯定会被他们培养成一个仁慈之君,那就是守成之主,或者说在更大的情况下是围绕整个大明帝国现状来培养的。

更多的是一个心里亲近儒家的太子,肯定到最后会帮助他们很多事情,甚至是能够让儒家更进一步。

方中愈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所以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做好这些事情。

跟其他人辩论的事情他不会去做。

他只是把这几年所做的事情向太子殿下一一叙述,甚至是给予了他充分的资料。

让太子自己去研究这些东西,啊对于太子来说,现在这一切还是他能够接受的,并不存在揠苗助长的情况,道理非常的简单,身为皇室子弟,能够很快的接触到很多东西,甚至是在很小的年纪就能告诉它不同的道理。

所以说现在他所能看到的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太子的是非观正在形成之中,也就是说现在他所接受到的教育和他所遇到的情况都会影响到他后续的发展情况。

建文皇帝朱允炆在这一块非常重视,所以他也希望太子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

所以说太子身边的人就特别的重要,风中愈虽然非常的忙碌,但是从来没有放弃对方中宪的提点。

他说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影响到太子,如今他更希望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将太子殿下的心态调整好。

建文皇帝朱允炆,如今身体还不错,也就是说太子可能会成为长时间的储君。

那么这中间所能出现的变化就越多了,如果在这个时候不让他有一些正确的观念的话,后期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麻烦,在加上方中愈的荣宠越来越多。

建文皇帝朱允炆有他自己的想法和他对方中愈的信任,太子对方中愈是老师的尊敬,但到底有多大的信任程度,谁也说不清楚。

所以这必须是要考虑清楚的。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房东也不可能防着所有人,也不可能一直把所有的人都禁锢在他希望的情况下,所以就必须要考虑更多的事情,那就是他们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按道理说,皇帝的家事最好不要参与的。

但是方中愈已经参与的太多了,所以现在放手也不可能,那么就只能把这件事情接下去做。

皇帝朱允炆非常清楚,有些事情既然已经做了,那么就得把这件事情做好,是回不了头的,开弓没有回头箭。

自从他接受中愈的建议,在全国开展改革以来,就会知道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是能够解决的,而有的问题是短时间不能解决的,长时间肯定会引来各种各样的反抗如今看起来还不错。

用方中愈的话讲,他们如今代表着正方,也就是说只要他们现在愿意做的事情就一定要推行下去,百姓们能够享受到他们所用的改革带来的福利,那就是正确的。

京师里如今是越来越热闹了,第一批去往大明南洲淘金的人已经回来了。

朝廷的人马和燕王朱棣的人马真的如之前一样向他们许诺,只要他们能够发现里面第一批就是他们自己的,所以那些人如今都非常的高兴,腰缠万贯,在京师里一掷千金。

京师里的物价都被他们吵起来了许


状态提示:第0839章 短短几十年变革--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