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穿越重生>不世奇才>第七百九十八章:碧落军法
,神情剧变,急忙落荒而逃,刚准备逃下山坡,会看见山坡下列着一支军队,整支军队披甲执锐,战马威武,布列着闪烁着巨大而又耀眼的银光。

贼天生怕官兵,匪天生怕军队。

马贼全部被擒,顾碧落带着天策军攻下了马贼的老窝,马贼的老窝驻扎在一座山上,山上密林丛生,其余马贼在回来的路上一举歼灭,这支军队军不是天策军的主力军队,这只是一支后背军队,既不是城防军,更不是天策军进攻主力军,而是一支用来搜查地形和处理城外事务的军队。

此时的天策军已是天下尽知,只因天下人都知道天策军之主是沈风,沈风这两年来的事迹震惊天下,可堪称‘奇’人。

距离惊蛰还有二十日。

距离正式开战便是二十日。

在通往驼城的官道上,一批批运输大马车正在路上行驶,马车上盖着篷布,一架马车需要四批马拉带,且中途需要不停换马,从京城到驼城,已是换了四五次马匹,在马车周围,则是战备齐整的军队,军队护送着马车送至各个城池和要塞。

此时天策军正在往三条战线所在城池运送军器军备,常规军器军备早已布装给城池和军队,而这些所运送的军备军器则是天策军的最高机密,乃是壶酒师叔集齐了万千能工巧匠所造,这些军器军备集合了先进的冶炼技术、化工原理和机械原理,这些先进的军器军备结合了沈风所知的知识和所有能工巧匠的工艺制造而成,已经远远领先之前的武器水平,沈风将一半的钱财都投入到科研制造里面,在这个各方面处于未开发的时代,足以开发出一批先进军备军器。

之前那支来接顾碧落回驼城的军队,便是去排查运输路途中的安全隐患,在运输路途中的贼寇都会将其驱赶或者歼灭,他们的任务便是搜寻和排查。

柔然和天策军的超级大战就在兴庆、驼城、云州这三块地方,从斥候的消息得出大战触发点会在陕北这里。

——驼峰——

驼峰即榆林东山,因其状如骆驼而得名,站在驼峰上,全城尽收眼底,西城外是一片绿色的天地,“拥翠”之说,便因此而来,它犹如一只站在绿洲上的雄骆驼,高昂着头,准备向着茫茫的草原进发了,这满可以成为一个象征,是人类向大自然不屈不挠斗争的象征。

沙退人进,征服沙漠。

此时沈风站在驼峰上,居高临下望着脚下的地方,问书道人站在他身后,这一步的距离其实是古代的尊礼,在这片战场上,沈风拥有绝对的强权,问书道人这一步是以他的为尊,亦是做给其他人看,无规不成方圆,在战场上更是如此。

“师叔,你如何看待西北的这块地方,我听闻师叔家乡是在武威,早年也曾在兴庆与驼城也待过几年。”

武威这块成名已久,它有很多名字,其中一个名字便是凉州,很早这里居住着游牧民族,现代课本里面马踏飞燕的故事,便是来自这个地方,这个时代亦有一个汉武帝,只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便是这个汉武帝将这里取名为武威。

问书师叔神情露出几分回忆之色,目光环顾西北一面,唏嘘道:“争乱,争乱便是西北之地所发生的历史。”

沈风深有同感,虽然这里历史有所出入,但地域是一模一样的,地域决定着历史,西北地处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地,既是各族相互征伐的战场,亦是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地方。

如此多元素的民族和文化,便糅合成一部争乱不休的西北历史。

而脚下所代表的陕北便如此。

陕北历史文化在礼仪、饮食习惯、服饰居所、民间艺术、方言、地名等方面都体现了民俗文化多元性的特点。

陕北坐拥黄土高原,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的完整体系,形成一个地理单元,陕北作为一个人文地理单元,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交汇之地,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犬戎、白狄、匈奴、林胡、稽胡、户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

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举,陕北成为华夏族(汉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这决定陕北历史文化具有民族多元性和民俗的多元性。

陕北的历史区域大至包括约当今的延安和榆林两市或南北更广袤的地域。北括长城沿线内外,南至渭北北山,西界子午岭,东接黄河的秦晋大峡谷,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问书师叔为他讲解着西北的历史,让他对西北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别是对古代陕北有了更深的了解。

战国秦汉之前的陕北地区的自然景观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盛,期间河谷地带也有少量的农业生产,之后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化及人为的开发,陕北成为游牧区与农耕区的交替之地。

先秦时期对陕北开发几乎很少,秦汉时期对陕北的开发主要有修长城以拒匈奴,修直道以便辖管陕北之域,建堡寨之便屯兵,迁移民以开发,以后的逐步开发,规模也越来越大。

这地方是农牧的分界线,自古都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必争之地,因气候的变化北方游牧民族生存环境的困难,他们被迫大举南下,从而产生了民族间的争战与融合,所熟知的‘五胡乱华’便是。

正是因为这块地方的争乱,生产力饱受战争摧残,使得它变


状态提示:第七百九十八章:碧落军法--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