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都市现代>直播在荒野手搓核聚变>第二百六十五章:猎杀时刻-到了!

在将一名老教授送进医院的同时,韩元也几乎同步完成了对‘人工sei薄膜’的制备。

棕褐色的溶液装在一个透明的特制玻璃容器中,看起来有些像碘伏,但要比碘伏稠密多了,而这个特制的玻璃容器是连接着电源的。

在它的底部,有一个电热模块,通过温控电阻和半导体温度计来控制温度,让其维持在九十五度左右。

九十五度,准确的说九十二点七度是这种‘人工sei薄膜’的固液临界点。

当温度高于九十三度的时候,这种人工sei薄膜材料处于液态。

而低于九十二点七度,则会凝固成固体,附在材料上。

之所以说相比较于引导法来说,抑制生长法生产工具更简便,更适合流水线生产的原因也在这里。

这种薄膜溶液可以通过工业程序进行大批量生产出来后安置在一个特定的容器中。

只需要保持九十三度以上,人工sei薄膜材料就会保持在液态。

最关键的是,处理过的阴极锂金属只需要在里面滚一圈,就能够在上面附着一层‘人工sei薄膜’。

或许有人会问,这样处理,薄膜的厚薄怎么控制。

而韩元则会给出回答,不需要控制。

只要不是进行三次以上的镀层覆盖,导致镀层太厚,人工sei薄膜液在锂金属上形成的人工薄膜是不会影响到导电率、抑制锂枝晶生成等效果的。

这才是这种人工sei薄膜最牛逼的地方。

简单、方便、快捷,不需要昂贵的离子镀层机,也不需要人工处理,普通的无尘级流水线就能够进行生产制造。

如果说还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这种人工sei薄膜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锂硫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除此之外,每一次的充放电都会影响这种薄膜的状态。

当充放电次数达到四千次左右的时候,通过这种方式附属上去的镀层会有脱落的概率。

次数越多,概率越大。

这里有一个注意点,这里的‘充放电’是指的次数,而不是充电周期。

充放电次数和充电周期,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

那普通的锂电池来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如果一块锂电池在第一天只用了一半的电量,然后又为它充满电。

如果第二天还是如此,即用一半就充,总共两次充电下来,这只能算一个充电周期。

而充放电次数则不同的概念。

就算是你只用了百分之一,剩余百分之九十九,你给它充满,这里就占据了两次。

一次是放电,一次是充电。

也就是说,四千的充放电次数其实只能算两千次的充电周期,甚至更少。

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最大化的利用这种电池,将电量一次性消耗到百分之一或者百分之零再给它充电才是最划得来的方式。

韩元丝毫不怀疑世界各国会制造这种锂硫电池,但如果应用到手机上的话,估计得治好一部分人的强迫症。

毕竟很多人的手机电量一旦低于百分之三十就会很没有安全感,会立刻找充电线给手机充电。

但这样的话,却会降低手机电池的使用寿命。

不过相对而言,两千次充电周期其实已经很优秀了,远超出了人类目前制造出的锂电池。

目前各大手机厂商使用的电池,其锂电池的寿命基本都是五百个充电周期。

这所谓的五百次,是指厂商在恒定的放电深度(80)实现了六百二十五次左右的可充次数,最终达到了五百个充电周期。

简单理解,其实就是在经历了五百次的充电周期后,电池的容量从出厂的百分百降低到了百分之八十。

每一次的充电周期都会使得电池容量减少一点。

只不过这个电量减少幅度非常小,如果是质量好,品质高,那么电池多次周期后,仍可保留原始容量的百分之八十。

这就跟某果手机上有一个专门的电池健康提示一样,当降低到百分之八十以后,它就会主动提醒你,该花费几百大洋换电池了。

这其实也是资本家的一个套路,叫做:“计划报废!”

即故意设计容易损坏的产品,从而促使人们更换手中的产品。

‘计划报废’最初被应用于一款最普通的产品——电灯泡。

在20世纪20年代,世界上几家最大的电气公司和大型灯泡制造商联合起来签订了一项秘密协议。

其目的是通过调整产品价格和生产配额来增加产品利润,除此之外,这份秘密协议规定了灯泡的使用寿命。

在这份协议签署前,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2500小时。协议签署后,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缩短到了1000小时。

这就是‘计划报废’的前身:‘福玻斯卡特尔联盟’。

很恶心人,却现在却已经渗透了整个世界,方方面面。

比如洗衣机中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装有密封面板无法更换电池的电动牙刷、手机中的电池等等。

现在都被限制了使用寿命。

韩元制备出来的人工sei薄膜其实和‘计划报废’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点类似。

只不过一种是由于技术限制只能使用这么多次,而另一种是人工为其添加使用次数寿命。

虽然类似,但两种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

完成人工sei薄膜的制造,时间已经来到了凌晨四点多,韩元打了哈欠,显得有些困乏。

一晚上整整七个多小时聚精会神的


状态提示:第二百六十五章:猎杀时刻-到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