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科幻未来>华娱之别样人生>第949章:伪文青的电影
头发乱糟糟的,一看就是被女儿给闹醒了没来得及收拾,小鱼嘟着嘴,不乐意的看着爸爸和茜阿姨;

“唉哟,宝贝,阿姨和爸爸没听见,不生气哦,一会阿姨带你去游乐场,好不好?”

小孩子哪会真的生气,被天仙一阵忽悠,很快就笑了起来;

和《大人物》间隔一天上映的,是许安华的《黄金时代》,众星云集、情怀加持,还没上映,出品方星美的老秦就喊出了8亿票房的口号,还算要脸,没说10亿;

国庆档的影市大战也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10月1日,《黄金时代》、《痞子英雄:黎明升起》等片同日上映,将大盘单日票房拉上2亿高点。《黄金时代》首日票房超过千万,排在单日票房榜第四名。

《黄金时代》讲述民国才女萧红的传奇故事,影片的主创阵容十分豪华,导演是金像奖最佳导演许安华,编剧李蔷曾拿下过金括汤薇、冯少峰、王志闻、郝芸、朱亚闻等几十位明星。

在主攻国庆档的所有影片中,《黄金时代》启用的明星最多,但票房却也是第一梯队中最差的一个。

10月1日,《黄金时代》正式与观众见面,首日吸金超过千万,仅仅排在第四名,与冠军《大人物》单日5200万的成绩根本无法相比,甚至只有后者的四分之一。位列第二三名的影片和票房分别是《痞子英雄2》3300万、《亲爱的》1900万。

《黄金时代》首日排片量不足10,次日继续下跌,该片在票房上的失利并非偶然。首先,长达三个小时的片长就非常不利于影院排片;

其次,影片过于文艺化的风格和实验性的拍摄手法,也并不能讨好当下的观众;国庆档又是强片云集,《大人物》和《痞子英雄2》等片都更加商业化,也更加适合这个档期。

而对于《黄金时代》的宣传手法,此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负面评价。总之,这是一部根本几乎不具有任何卖相的影片,首日能够收获千万票房已属不易,未来的走势并不看好。

“太想站在客观的角度讲述历史,结果拍得不像剧情片也不像纪录片,成了一笔流水账。间离式的对镜头讲述是个新尝试,但不见得是个好尝试。整体太不照顾观众,对耐心是个大考验。看到两个小时实在太困太累,隔壁小哥睡了几觉还没坚持看完!”

“成因萧军,死为萧红。颠沛流离,支离破碎。成也李樯,败也李樯。至于许鞍华和汤唯,感觉没她们什么事。老老实实拍人家恋爱,一个人流落武汉,弥留于香港,不挺好么。非要整成剧作大师,自作自受。”

要说按照萧红的人生,和许安华、李樯的功力,如果把这个拍成一部催人泪下、唏嘘哀婉的故事,是一件不难的事情,许安华和李樯显然没有这么做。他们很显然选择了剑走偏锋,尽情满足他们自己的艺术追求,将大众的趣味舍弃。

可能许安华已经做好了挨骂的准备。这显然不是一部拍给大众看的电影。对萧红没有半点了解的人,这部片子根本就是鸡同鸭讲,不知所云。

加上许导演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影片使用了倒叙、插叙、直叙等多种叙事手法,时间轴整个被割裂,显得凌乱细碎。然而对于知晓萧红事迹的人来说,却是有章可循,尚有逻辑。

可是许安华太过于追求艺术性了。就连话剧式的旁白,打破第四层镜与观众直接对话的手法,运用得显得有些矫作而刻意,不如《纸牌屋》用得行云流水。

访谈式的人物采访和陈述,是贯穿整个片子的引子,这个手法在华语电影可谓是另辟蹊径,勇气和魄力可嘉,但这种模仿纪录片的形式加上之前看似杂乱的时间叙事方法,还是有待商讨的。

许安华想来一定是很想要力求事实就是、客观真实。整部片子对于萧红的私生活和个人经历,几乎没有做出评价和判断。通过一个个与萧红有过接触的人的嘴来一个个讲述。

整部电影仿佛能够感觉到许安华畏首畏尾的顾虑:这里不能煽情、那里要克制,要展现客观的人性和萧红本身的面貌。”

可毕竟这不是一部纪录片,对于萧红那样的人,就算是不小心夹杂了情感,那又怎么样呢?何必要将自己逼到这样的境地?

《黄金时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一方面是纪录片式的;萧红一生认识过的人全体出面,他们在镜头前接受了架空的采访,他们用回忆的口气叙述着他们眼中和记忆里的萧红;

然而如果仅此而已,《黄金时代》不过是稀松平常;另一方面在于,这些采访不仅在可行性上就是不存在的荒谬和虚幻,而影片,还进一步将虚幻推到混乱而故作矛盾的境地。“伪纪录片”形式的电影,老孟看过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演员们面对镜头,打破第四堵墙,但他们的目的是伪装真实;《黄金时代》里,有的人看起来很像“记者”恰巧出现在那里,而更多的人,只会提醒你这样的纪实根本是不存在的;

《黄金时代》和《一代宗师》很像:标题很大,不肯把自己老老实实简单定位成某位历史人物的传记片;叙事很细碎,或许是因为他们坚信“平淡之中见真情,明星也是老百姓”;

台作品和历史传记中的句子一支支捋下,插在人物头上,后者则留下无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金句;

孟轻舟把《一代宗师》拍成了一部打架唯美、在个人感情与国仇家恨间纠结的金句大师,


状态提示:第949章:伪文青的电影--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