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恐怖悬疑>三国之谋伐>第七章 大汉忠臣董仲颖
我还能找什么理由?”

李儒微微一笑:“理由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董卓道:“文优不妨明说。”

李儒看向永安宫的方向,淡淡地道:“何太后与弘农王的诏书,就是最大的理由。”

又打上废后与废帝的主意了?

阎忠大抵也猜到了李儒是什么意思。

别看刘协上位有董太后背书,一切似乎来得名正言顺。

但实际上当时的人心目当中的正统皇帝,还是刘辩。

无它,就因为他是先帝皇后所生的嫡长子。

嫡长子制度在汉朝已经根深蒂固,不止是皇室,诸侯王国也是如此。

在推恩令出来之前,嫡长子几乎是真正的含着金汤勺出生。

一个王国所有财产,包括王位继承,都属于嫡长子。

即便是有推恩令出来之后,嫡长子依旧能分得大半的财产,次子和三子分小半的财产。

因此即便是当初刘宏想要立刘协为太子,也是困难重重,阻力非常大。

而董太后虽然借着宫廷之乱,利用董卓和董承掌控了兵权,趁势废掉了刘辩,立了她最心爱的孙子刘协为皇帝。

可天下明眼人都知道,刘辩才是正统。

这一点没有任何争议。

包括后来朝代修史,刘辩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也远远高于刘协。

至于后来为什么刘协会被承认,那是因为刘辩死了,被董卓派李儒下毒给弄死。

在刘辩死后,刘宏就只剩下刘协一个儿子。

如此那些古板守旧的官僚士大夫集团,也只能捏着鼻子承认刘协的正统地位,然后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现在刘辩还没死呢。

所以目前的情况是,所有人都承认刘辩的合法性。

在心目当中,反而刘协的帝位来路不正。

众人明面上不说,只是摄于董太后的权势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在董太后废帝之时,依旧有一部分正直的士大夫反对她的原因。

包括陈暮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

还不是为了迎合主流思想,做的一个政治作秀,以此来攫取名望。

而现在。

李儒却又打上了何太后与刘辩的主意。

这对母子的命运与身世,已经到了非常坎坷的程度,相当可怜。

“何太后与弘农王?”

董卓不太明白李儒的意思,问道:“关他们什么事情?”

“文优的意思是,让明公以帮助弘农王复辟的名义,带兵入宫去。”

阎忠瞥了眼李儒,淡淡地道。

李儒这个人,跟董卓简直是天生一对,两个人都没有底线可言了。

“如今天下人都很可怜弘农王母子。”

李儒却盯着手中的毒药,眼眸中露出奇异的光芒:“弘农王嫡长子继承皇位,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却被董太后无故废除。天下人虽然表面不说,但心里都有怨气。若这个时候,董太后再无故鸩杀何太后的话......”

鸩杀何太后?

阎忠只觉得不寒而栗。

李儒这人跟陈暮比起来,怕是也相差不了多少了。

“文优要是早这么说,我便早明白了。”

董卓眯起眼睛,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弘农王本就无错,无故被废,天下人心有怨气。若是因为何太后当年无故鸩杀王美人,再加上先帝遗诏,勉强能说得过去的话。何太后与弘农王俱都被废,也算是弥补了何太后当年犯的错误。可此时何太后再被鸩杀,让本就十分可怜的弘农王又失去了他的母亲,显然说不过去。”

“不错。”

李儒点点头:“这样世人的怨气必然会很大,而且明公莫忘了,董太后这次诞辰,还强令各地方郡县献上无数金银珠宝,搜刮地方百姓,若董太后鸩杀了何太后,群情激愤,届时明公再取出弘农王与何太后的诏书,以何太后遗诏的名义杀入皇宫,那样天下可怜这对母子的人都会支持明公,明公罢黜董太后与陈留王,又扶持弘农王复辟,加封太师,把持朝政,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关于董太后对钱财的贪婪只在汉孝康帝刘宏之上,绝不在康帝之下。

包括借自己过寿之名,大肆敛财,也是写在史书里的事情。

所以事实上包括满朝百官在内,都非常厌恶董太后。

因为董太后如今掌权之后,跟当初的汉孝康帝没什么区别,依旧大肆敛财,买卖官职,勒令各地上供财物。

因此,不管是从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出发,还是可怜何氏与弘农王母子的角度出发,以及坚定的正统支持者出发,朝臣估计都不会反对弘农王忽然复辟。

只是关键在于,之前董卓可是废帝先锋,是董太后的拥护者。

结果一下又变成弘农王的簇拥,废帝复辟的提倡人,这反复横跳的本事,估计会让世人都傻眼。

当然。

李儒还是帮董卓找了个借口。

那就是以何氏的死,来换取一个反对董太后的理由。

再加上世人还是支持刘辩的人更多一点,更加认同刘辩的正统,到时候即便董卓干出先废帝,再帮废帝复辟这种离谱的事儿,估计大家伙也都会捏着鼻子认下。

董卓被这么分析之后,只觉得茅塞顿开,拨云见日,桀桀怪笑了一声,低声道:“桀桀......那是当然,弘农王本就是正统,拿回属于他的皇位,理所应当......我董仲颖,可是大汉最忠诚的臣子,自然要助弘农王一臂之力......”

大汉忠臣?


状态提示:第七章 大汉忠臣董仲颖--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