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衙内堂,刘清明范找出一份封丘县地图,找出封丘城所在的位置,先对封丘县的领土大致有了个了解。
封丘东面环山,西边有条清远河,发大水就是因为汛期的时候,北方上游河水冲垮了河堤才造成的。而东部因为靠山,地势比较高,才保住了封丘城周边百里受灾较轻。
不然,整个封丘县都将被大水淹没。
南北则都是平原,他来的时候,便是从南方来的,见到了大水之后,百姓的惨状。北方和近河的西方土地,还没有去看过。
“大人,人找来了。”周武和郑旺带着十来个难民来到县衙,他们先去了府上,被告知刘大人在县衙内堂,便带着人过来,先给刘清明过目。
这些人,都是他们相熟,体格还算健壮的难民。
文化水平就不用考虑了,不过担任和狱卒衙役的还不成问题。
刘清明看了看十几个汉子,点点头说道:“这三人以后跟着你们做衙役,其他人做狱卒。衣服暂时还没做好,等做好了再换上。”
“是大人!”周武说道,随后将三个衙役的名字报上,等待刘清明下一步指示。
“周武,你去把士曹佐给本官叫来,还有孔庆希。”
刘清明确实还有指示,他要去巡察各地受灾的情况,也不能一个人去吧,对封丘也不了解,而且再考虑到各地的难民问题,接着说道:“郑旺,去准备辆马车,拉上两袋米,准备几匹马跟本官一起去巡察各地受灾情况。带着他们三个一起,其他人去方主簿那里报道。”
“是大人!”
周武和郑旺带着人出去。
没多久,孔庆希和士曹佐跟着周武来到县衙内堂。
“大人?”韩士曹佐不知道刘清明叫他来有什么事,因为以前跟着蒋大人贪赃枉法的事情,依然对这位刘大人心存怯意。
虽然刘清明已经说过,对以前的事情不予追究,但还是心虚的很。
“韩士曹佐,封丘县有多少亩耕地?”刘清明问道。
“大人要查看耕地的话,士曹有记录,小人去给大人拿来。”韩士曹佐连忙说道。
“不用了,耕地登记册上的记录是什么时候的了,本官问你,大水之后,受灾的有多少?现在大水还没有完全退去吧,你有统计过吗?”刘清明说道。
“小人知罪!”韩士曹佐心里一突,连忙跪地说道:“大水之后,蒋大人从没过问过受灾情况,所以小人也没有统计过。大水还没有完全退去,本想着等大水退后,再到各地去视察,所以……”
“本官说了,以前的事情既往不咎了。起来吧,跟着本官去各地查看受灾情况。”刘清明说道。
“是大人,是大人!”
“把地图带上。”
韩士曹佐连忙收起地图带在身上。
走出内堂,来到县衙大门口,没等多长时间,郑旺便带着三个衙役和一辆马车,牵着三匹马回来了。
刘清明、孔庆希和周武各骑一匹马,郑旺赶车,韩士曹佐和三个衙役坐在马车上。一行人离开封丘城,从北城门出发。
远远的看到的是一片金灿灿的田地。
能有数千亩的样子,地里种植的庄稼高一尺有余,小米穗耷拉着。
刘清明农民出身,父母都是农村人,家里有四亩地半分的地,对庄稼自然不陌生。一直到高中他都回家帮家里收割种植过小麦玉米,眼瞅着眼前金灿灿黄橙橙的稻田,便知道快要进入收割的季节。
“这些耕地,都是县城百姓的?收成不错啊,一亩地能产粮多少?”刘清明问道。
现在的耕地,自然没办法和二十一世纪的相比。
看着耷拉的稻穗,虽然很喜人,但很瘪,没有二十一世纪的稻穗那般,颗颗饱满。不过,也还算不错。
韩士曹佐连忙回话,说道:“大人,这些耕地是邱员外府上的,那边是李员外府上的。一直到那边,才是百姓的耕地。”
说着,他半蹲着身子,遥指前方。
“均田制。”
“隋朝耕地延用的是北魏的均田制度,土地分给百姓种植。”
“不是说隋朝的粮食能吃五十年吗?隋文帝时期,被称为粮仓时期,百姓不缺吃的粮食。”
“都是隋炀帝个暴君,不管百姓死活,那么多粮食也不分给难民。”
“隋朝土地国有制,但百姓十八岁可以得到分田,六十岁时候耕地归其所有。”
……
观众们给刘清明普及历史知识。
刘清明微微蹙眉,斟酌着词句,问道:“本朝耕地不是分给百姓种植的吗,这么大片耕地,都是两个员外家的?”
“大人,您说的不错。但是耕地分配制度之中,向邱员外和李员外这样的大户并不在分田之列。前方八十亩耕地都是邱员外府上的,那边六十亩耕地,属于李员外府上。一般百姓种不起粟,前方有些大豆和蜀黍,才是封丘县百姓的耕地。”
韩士曹佐解释,对刘清明的不解民情,没敢露出半点的嘲笑。
一行人向前走了半柱香的功夫,才离开两个大户家的农田范围,看到了韩士曹佐所谓的蜀黍,原来就是一些矮高粱。
这种作物,刘清明也见过,家里种植过,高粱穗还能当扫帚和刷锅的刷子用。高粱面,人畜都能吃,属于穷的时候百姓最常吃的粮食。
“种了这么多地都不借本官粮食,为富不仁的东西。”刘清明轻骂,去两个员外家借粮的时候,他们都以受灾家中粮食不够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