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汉帝国风云录>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九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八节
一时挡不住盛怒之下的刘璋。退一步说,就算中原大战结束了,或者刘璋明年才攻击荆州,荆州也是危机重重。因为中原大战后荆州急需时间恢复元气,更重要的是,荆州的东部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敌人。

从v荆州送来的第三个消息就是关于江东的事。六月袁术死后,孙策和周瑜开始频繁调动军队,两人的水师陆续集结到豫章郡的柴桑和彭泽两地。估计中原大战结束后,不论联军是胜是败,两人都会乘着荆州气喘吁吁之际,毫不犹豫地展开猛烈攻击。黄祖已在江夏陈兵以待,时刻提防。

蔡瑁在书信的最后写道,今年司马徽、庞德公、邯郸淳等大儒名士们在一年一度的岘山品评中,一致举荐诸葛亮和庞统两位年轻士子。这两人一个是前豫州郡太守诸葛玄的侄子,有卧龙之称。一个是襄阳庞家的子弟,有凤雏之称。按你的嘱咐,我已把他们请到襄阳,从征入府。

刘表被荆州的危机局势所震惊,急忙书告袁绍,同意他的攻击计策,并同时书告蒯越、文聘,遵从袁绍指令,不惜一切代价打破僵局,尽早在官渡战场上形成有利态势并迅速决战。刘表接着又书告曹操、刘备,目前的局势对联军越来越不利,看样子想拖是拖不下去了,请诸位大人为了大局放下彼此的成见,齐心协力,共同奋战。

七月底,河内。

刘备、高干奉命从敖仓方向渡河进入河内。同时间,高柔、朱灵率军由平皋城向怀城攻击前进。

此刻刘备也不再隐藏大军形迹,指挥两万大军迅速渡河。

两支军队合兵一处,气势汹汹杀向怀城。袁绍给他们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在最短时间内攻克怀城,然后以迅雷不疾掩耳之势,直杀获嘉、汲县,前锋军直指朝歌城,完全控制延津渡和清水口,以便联军能从延津渡、清水口方向威胁延津、燕城一线。

北疆军的粮道现在由水陆两道送往官渡。联军一旦控制了清水河和延津渡,河北为了粮草的安全,只能舍弃水路,转而沿着燕城、延津一线的驰道向官渡战场运送粮草。由两条粮道改为一条粮道,官渡战场上的粮草屯积速度随即便会减慢。另外,由于获嘉和汲县的丢失,北疆军的后路面临被联军切断的危险,为了阻止联军渡河攻击燕城和延津,北疆军必须从官渡战场上抽调军队回援,屯重兵驻防于燕城、延津一线,以确保自己后路的畅通和安全。

面对联军的攻击,彭烈率五千兵据城死守,同时向邯郸、阳武两地求援。

七月底,官渡。

袁绍、曹操集结了大约六万军队,向鸿沟水对岸的北疆军发起了攻击,意图在正面战场上牵制住北疆军的主力,以策应两翼战场上的联军顺利达成攻击目标。

七月底,中牟城东二十里,曲遇聚。

蒯越、文聘奉命指挥五万大军向屯兵于涡河两岸的北疆军发动了攻击,打算夺回浚仪、开封一线,把官渡战场的北疆军主力和陈留、雍丘一线的北疆军分割,以便联军对陈留形成前后夹击之势,逼走阎柔和高顺,从而稳固自己的后方。

南面战场上的徐璆、曹洪、关羽、孙辅等军队因此就能北上推进到陈留、浚仪一线,这样联军在正面战场上不但拥有了兵力上的绝对优势,更能和河内战场相配合,攻击官渡战场的左右两翼。北疆军既要阻击联军攻其两翼,又要在官渡战场上和联军决战,兵力上的劣势更为严重,战场形势将再度逆转。

驻兵于曲遇聚的吕布、樊篱率一万七千南军奋起阻击,由于双方在兵力上的差距太大,南军将士抵挡不住,急忙向官渡战场上的麴义求援。

七月底,河南,阳武城。

快马如同离弦长箭一般,飞速射进城门。

快马在宽敞的街道上呼啸狂奔,急骤的蹄声如狂风暴雨一般,响彻城池。

奔腾的战马突然在府门前刹住庞大的身躯,前腿高扬直立而起,发出一声长长嘶鸣。

马上的信使大吼一声,腾空跃上石阶,在卫士们的惊呼声里像风一般卷进了府衙。

“急报……叛军反击了,叛军反击了……”

张燕手拿战报,浑身上下不禁一阵战栗。

“老天可怜大汉,叛军终于出动了,他们终于来了。”张燕激动万分,把手中的竹简狠狠摔到地上,双拳象擂鼓一般连续砸在案几上,“他们出来了,出来了……”

贾诩、司马懿、魏延等人站在四周,望着状似疯癫的张燕,又惊又喜。

“急告麴义、颜良,立即在官渡展开攻击,铺天盖地的攻击,排山倒海一般的攻击。要不停地打,狠狠地打。”张燕一跃而起,手指司马懿说道,“告诉他们,我们打得越狠,袁绍越能感觉到我们的恐惧。不要心痛士卒们的伤亡,也不要担心军械不足。只管打,一直打过鸿沟水,把联军的反扑给我打回去。”

“急告彭烈,立即后撤,丢下所有辎重,带着军队一口气狂奔两百多里退到获嘉、汲县。”张燕再指魏延,“告诉彭烈,不要犹豫,坚决撤回来。等到刘备、高干打到获嘉、汲县后,马上放弃延津渡,直接撤到朝歌城去。要快,一定要快,要让刘备的前锋军飞速占据清水口,要让叛军迅速形成对燕城、延津一线的威胁,要让他们迅速切断我们水路运输的粮道。”

“铁骑何时渡河?”魏延一边坐下书写命令,一边抬头问道。

“命令胡骑营校尉祭锋、长水营校尉穆斯塔


状态提示: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九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八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