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玄幻奇幻>文心雕龙新译>正文 第三十八章 “事类”应用的得失
的结果啊。例如三国时期,在曹魏的刘劭《赵都赋》中有“公子之客,叱劲楚令歃盟;管库隶臣,呵强秦使鼓缶。”用以佐证官职不在高低,只要足够机智,同样可以成就国家大事的道理。如此用典,不但合情合理,而且恰到好处。由此可见,文章中使用“事类”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要与作者意欲表达的意愿和需求,必须契合的恰如其分;这就如同车轮轴承上的插销,尽管自身短小,却是保障车驾运行良好的关键所在啊。所以说,即便是精美绝伦的箴言佳句,纵然就是振聋发聩的经典故事,如果使用在无关宏旨的段落中间,则恰似把珠宝金玉缠在脚腕上,亦如把胭脂粉黛抹在胸前一样了吧。

在文章书写过程中,究竟如何运用“事类”的创作手法呢?其实,若能做到恰如其分,就是要在引用别人的原话时,完全像是作者自己说出来的一样;如若选取的成语典故不贴切,即便是流传千年的箴言佳话,依然于事无补,甚至弄巧成拙。像曹植,不仅才高八斗,更是文坛俊杰;但他在《报孔璋书》(原文已佚)中说“葛天氏之乐,千人唱,万人和,听者因以蔑《韶》《夏》矣。”(大意是:葛天氏的歌声,有千万人传唱,凡听到的人,都不再欣赏《韶》《夏》古乐了。)这显然引用失当,甚至过度夸张了。因为,《吕氏春秋?古乐》中则是“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大意是:古代葛天氏创造的歌舞,三个人手持牛尾,踏步唱八遍歌词。)另外,在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确实存在“奏陶唐之舞,听葛天之歌,千人唱,万人和。”的故事。但是,像司马相如“千人唱、万人和”的措辞,是用以夸饰迎合歌舞的人数众多,虽然过分,尚有情可原。然而,若把三人欢愉的“葛天氏之乐”直接说成有千万人高歌夸赞,则是对司马相如用典的曲解吧。再者,陆机的《园葵》诗中有“庇足同一智,生理合异端。不若闻道易,但伤知命难。”其诗句中使用的典故,或取自《左传?成公十七年》中,孔夫子针对受刖刑失去一只脚的齐国鲍牵,曾经说过“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或源自《左传?文公七年》中,当宋昭公要驱赶公族时,其大臣乐豫劝说过“葛藟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据此而言,陆机在上述诗句中,若使用“卫足”或“庇根”,尚且有典可查,但“庇足”一词几近荒谬。这就是没有恪守精益求精造成的缺憾。毋庸讳言,像曹植如此精明干练,而陆机何等深沉细致,都难免失误。所以,凡作者无论才气学识达到何等程度,在文章中“事类”应用上,都需要谨小慎微啊。再者,像曹洪在《与魏文帝书》中,把“河西”误作“高唐”的故事,又有什么值得嘲笑不止呢?大千世界,山中树木原本良莠不齐,能工巧匠凭借经验和工具,便可以打造出来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精美器具。而在文学领域,经书典籍的优劣得失何尝不也是如此啊!凡文人墨客,如果能够精采攫取,并创作出来愈加完美惬意的举世佳作,也就无愧于其他专业的行家里手了吧。

总而言之:经史子集源流长,珠光宝气霞万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援古证今无局限,事类取舍有常规;箴言典籍贵恰当,精益求精忌臆想。古往今来多少事,颠来复去一文章。


状态提示:正文 第三十八章 “事类”应用的得失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