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奔袭救妻,这情谊着实感人肺腑。”

救韫和那晚,晏昆仑就在,看小姑娘人都没长开,连骂了几个人面兽心。

赵君湲懒得理会,取了火炉上烧的茶铛,烫了两盏茶,其中一盏递给晏昆仑。

晏昆仑略抿了一口,茶有些涩,他颇是嫌弃地放下,言归正传道:“老将军也才醒,正在更衣梳洗。”

赵君湲并没有喝茶,陶盏却在手里紧紧攥着。

“老将军如何?”他问。

晏昆仑叹道:“人是救出来了,但也差不多废了。好在老将军心里通透,宁肯辞官回乡,安度余生,也不愿再卷进梁室这缸污水。”

张括是和史孟桓齐名的梁国大将,又都是太子梁羡的人,当初皇后为保东宫稳固,略施手段,将他遣去镇守最为重要的梁晋边陲。

这次皇后病重,朱氏着急废黜太子,突然发难,制造伪证诬陷张括当年私放叛将狄风之众,梁帝年迈昏庸,听信了朱氏的甘言媚词,下诏羁押张括入京受审。

张括义子伯执多方取证,辗转呈到御前,为父洗清冤屈,不料回途这日,张括遭遇潜伏多时的飞枭营谋刺,多亏赵君湲受好友之托及时赶来相救,使老将军免于性命之忧。

也正是这次营救,赵君湲得知韫和有危……

大概都想到了这几日的惊险,两人静默起来,赵君湲将陶盏送到唇边,茶水温凉,碰到嘴唇,眉间寒意被氤氲化开。

家僮扶了老将军进来,赵君湲拱袖一拜,疾步上前,将他稳稳搀住,扶到窗边的那方软榻。

张括颤巍巍地坐下,眼里的血丝和浑浊清晰可见。赵君湲和晏昆仑在下首落座后,他看了好久,才认出赵君湲。

他开门见山道:“府君这样特立独行的人,若继续留在朝廷,迟早会成为众矢之的。”

赵君湲深知自己的处境,目光淡如水波,“不瞒老将军,君湲兵权已解,早已是砧板上任人宰割之鱼肉。”

张括微诧,但细细想来,也在意料之中。

赵君湲却仍旧云淡风轻,“异己不除,朱家寝食难安。张将军之后,便会轮到沈相,昆仑和我。”

晏昆仑笑容敛去,脸上是鲜见的严肃和凝重。

张括没想赵君湲如此直白,笑了一下,“府君清楚局势,想必心中有了盘算。”

赵君湲沉默,张括又道:“然我今日邀你前来,不为朝事,不为太子,只有一事望二位知悉。”

他停顿片刻,问道:“你二人可知红字书?”

赵君湲身体微震,与晏昆仑对视了一眼,满眼不可置信,“莫非太尉之死当真和它有关?”

老将军点头,缓缓道:“这件事要从我为陛下近臣那年讲起……”

前有数代先祖铺设,梁帝治下的梁国日益繁盛,君王自满,开始怠慢朝务,沉迷道术丹药。

当时宫观一名叫紫冲仙人的道士,此人圆滑,极善谄媚,又炼得长生药,陛下为他迷惑摆布,甚至准他以近臣身份出入朝堂宫掖,以监军之名随大军出战,圣眷浓厚,亘古未有。

然而最后一次随太尉史孟桓出征北燕,凯旋途中道人突然害了恶疾,脸上身上溃烂流脓,无比恶心,梁帝嫌恶,将他驱回出家的宫观,道人病中凄凉,并未有不满怨言,却在死前以丹砂写下红字书,叫道童交由左相刘明翰,呈递梁帝御览。

听到这里,晏昆仑忍不住唏嘘,“不想一代贤良竟死于卑鄙小人。”

他又是忿忿,又是疑惑,“那红字书上究竟写了什么,搅弄得渤京不得安宁。”

张括道:“红字书呈到御前的当夜,梁帝与左相殿中密谈,当时天子近使崔侍御乃忠良贤德之辈,怕道人死后作妖,暗中开启书简,窥知了一个惊天秘闻。”


状态提示:22.第22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