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仙侠修真>无尽之砂界>第7章 玄门之本化虚经
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由虚无中衍化出来个体意识,个体意识中衍化出来个体的生命元气,个体生命元气进一步衍化,就形成生命个体。对于生命元气形成生命个体的过程,也有说是五蕴和合的过程。生命个体形成以后,各种生命相互之间也产生隔阂,难以沟通。比如讲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黑人和白人之间,男人和女人之间等等。

化虚经在开始的总纲里第二句说出生命的去向:

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我们的生命回归过程,是婴而幼,幼而少,少而壮,壮而老,老而死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被认为是自然的过程。万物起源于道,万物回归于道。不过,这样的回归过程,是普通人的,是世俗的回归过程。

修行人不去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对生命本质的研究上。他们的研究不依靠科学仪器,只依靠自己的心里对生命的感悟。对道的衍化进行回溯推理,认识到生命的回归,最后都归于虚无。所有的灵魂都是来源于纯粹的意识。纯粹的意识所存在的地方,是虚无。在虚无,各种意识不分彼此,没有语言的差别,没有肤色性别的差别。也就是说,没有自我意识的存在。

没有自我意识,那不就是死了吗?

对于普通人而言,就是等于死了。对于修行者而言,生命还在。因为在虚无之境,虽然表面看起来我们自己的独立的自我意识没有了,其实自我意识的核心,最纯粹的部分还存在。

这一点,就好像传说中死后喝过孟婆汤一样。灵魂还在,记忆没有了,但是还会留下一些东西,这些东西被认为是习惯。习惯对新生命影响很大。

修道者通过生命循环的研究,看到保留身体和自我意识的希望。毕竟,生活经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于是,他们通过修行,主动的进行生命的回归过程。这就是化虚经总纲里第三句:

是以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得知万物创造化育的渊源,忘却自己的身体存在,专心培养自身生命元气,继而忘却自身生命元气,专心滋养自己的意识,最后连自己的意识也忘却了,专注培养自己的虚无意境。最后虚无意境和身体同时存在,二者之间相通,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同状态。

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就是修道者的修行方法。在修道者具体的修行中,有更加详细的指南。其中以《坐忘论》最为有名。里面给出了达到大同的标准,即:“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并将修行分成七阶: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

这种大同状态,在精神上实现了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那么在身体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这就是化虚经在总纲里第四句说:

藏之为元精,用之为万灵,含之为太一,放之为太清。是以坎离消长于一身,风云发泄于七窍,真气薰蒸而时无寒暑,纯阳流注而民无死生,是谓神化之道者也。

(本章完)


状态提示:第7章 玄门之本化虚经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