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唐脊梁>第021章:步子迈大扯蛋,疼
南北大运河好几千里的河渠几个月赶出来。

这个的时代不是二十一世纪,没有那么多先进的科技,所有的大型工程都得是靠人力,依靠百姓民工弱小的身体,一点点累积完成的。

工程进展的速度越快,人力消耗越大:修建东都的时候,每个月役丁二百万,死者十之四五,大业三年发壮丁百万修长城,结果也是十之五六。挖掘运河,民工长时间在水下劳作,腰间让水泡的都长出蛆虫,在身体里钻。

杨广的眼中只有自己的丰功伟绩,那里能够理解百姓的苦!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隋朝的百姓为了逃避可怕的服役,要将自己的手脚砍断打断,并且高兴的称呼自己的断手断脚叫做福手福足。这是何等凄惨的事情,面对这种凄惨的情况,百姓却是笑得,自己残废了就不用服徭役了。

这修长城也好,建东都也罢,挖掘运河更是利在千秋伟业的德政,但这些德政却是一个个官员用鞭子刀子逼迫百姓不计生死地劳作,踩在尸横遍野的尸体上强行完成的。

这所谓“德政”实打实的是暴政。

天下死于役。

这是隋朝灭亡至关重要的一点,另外一点毫无疑问的是征伐高句丽。百姓本就民不聊生,杨广又将目光放在了开疆扩土上去打高句丽……

隋朝面对杨广这样的折腾,不亡都闹鬼了。

事实上以杨坚留给杨广的遗产而言,哪怕是一庸主,凭借遗产都能维持隋朝国运。可偏偏杨广不是庸主,庸主撑死了就是无所作为,而暴君却能会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而不切实际的乱用民力。以至于资财最丰厚的富二代,让他短短的数十年败的一干二净。

庞大的帝国二世而亡。

“你说得对,开发江南只有一步步来,步子迈得太大,容易,容易失败。”

李世民突然醒悟过来,罗通这是以史为鉴,婉转的劝说自己不要急功近利、重蹈覆辙。

罗通觉得开发江南是必要的,但需要循序渐进,就如跑马拉松一样。没有人可以一口气跑到终点,慢慢来。每年开发一些,终有一年,能够发现江南存在的好处。到那时再来下一计猛药,江南因先天特有的条件可呈现后世的繁华。

但李世民看了那数据后,表现得非常过火,而罗通又知道李世民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家伙,生怕他听了自己的话,心急火燎的全力以赴去开发大江南,从而落得杨广一样的下场。

这个时候也有必要给他点上一点。本来以李世民的胸襟以及纳谏的气度,直言了他会接受,也不会怎么样。但婉转一点,给他留点面子,效果将会更好,自己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好处。

房玄龄、杜如晦也知罗通心意,不由得会心一笑,比起魏征的直颜犯谏,罗通这曲线救国的方式无疑更好,效果也会更大。

他们刚刚也担心李世民冲动的全力开发江南,只是一时之间想不到劝说之言才让罗通抢了个先,现在目的已到,他们也无须显示存在了。

李世民心不甘情不愿道:“以前不知也罢!现在明知可为而不能为!真气人!”

罗通见李世民嘟嘟哝哝的孩子气的模样,甚是惊讶!不过很快就释然了,这家伙虽是皇帝,但年纪其实也就三十左右,有此表现再正常不过了。

只不过历史似乎有了一点小小的偏差,导致李世民子女比历史大了很多,而且还多了演义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别的不知道,但最少罗通本人跟秦怀玉就是一个意外,大方向上倒是没有什么异常。

李世民嘀咕了句,看到房杜都要思索,而始作俑者的罗通却一副神飞天外的模样,顿时不忿道:“好小子,给朕希望的是你,让朕绝望的你也是你。是何居心?说!”

罗通啼笑皆非道:“重列这组数据只是陛下意识到江南的价值,不能开发,可以做开发前的准备嘛!”

“如何准备?”房玄龄见罗通似有腹案,索性也不想了!

“派官吏收集江南的民情、民俗、习性、水文、气候、气温、地型、地貌等固有条件,有了充分的资料,然后拿来讨论,并提前制定开发方案,到时机成熟就可立即用上,前期的准备,可以为以后的开发免除不必要的麻烦与损失!”

“民俗习性是重点,容不得半点有误!一旦马虎了,在开发时发生民变都有可能。”

李世民皱眉道:“不至于吧?”

“太至于了!”

罗通太了解宗教之争、民族之斗的危害了。中东常年战火连天,固然是利益之争,但民族、宗教习性的冲突也是主线。他虽知华夏这个民族不会发生,但防患于未然还是有很必要的!

“我记得有个‘百里不同俗’的谚语,意思说是百里之外,百姓的风俗习性、民俗信仰就不同,更有甚者,两地信仰是截然相反,由此而带来的宗族冲突、流血事件并不鲜见。”

“许多地方械斗事件,皆因信仰引起。”杜如晦认同了这一说法,尚书省掌管六部,刑部就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罗通说的这类案件多不胜数,谁是谁非很难下一个定论,危害之大、处理之难深有体会。

“就拿安葬方式来说!北方信奉的是入土为安,可南方的某些地方,却认为土葬是十恶不赦之徒的埋葬方式,德高望重者则享受水葬的待遇,若一个北方人恰好遇到顺流而下的尸体,出于好心将其收殓,我敢肯定那个北方人会死得很难看。北方人的亲属肯定不高兴了,


状态提示:第021章:步子迈大扯蛋,疼--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