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青春校园>三国寻龙记>第二百八十四章 玄德野望

第二百八十四章玄德野望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白居易

话说陈龙自称许劭、许靖之高徒,借麴义的宴席摆事实、讲道理,终于成功说动田丰、麴义,田丰更是请陈龙帮助联络幽州的好友田豫田国让。沧州通道的打开,意味着幽州部队南下的大门已经敞开,只要公孙瓒一声令下,保证袁绍的冀州要瑟瑟发抖。届时,袁绍方面绝无可能应付两线作战,只有撤回颜良侵略青州的十万大军,孔融之围自解。

陈龙答应田丰,为他们联络田豫接应,方知田豫正和刘备同在渔阳,好的如同蜜里调油。陈龙心中暗喜,刘备既然在渔阳,关张肯定也在,幽州、冀州风云际会,自己就可以浑水摸鱼,甚至直接将关张二人揽入怀中,也不是没有可能。

终于酒散席收,陈龙与田丰等人告辞,匆匆回客栈将情况告诉周不疑。周不疑喜道:“如此甚好!田豫若肯出兵,青州之围立解。而沧州若陷,袁绍冀州不稳,吾等可纵横捭阖,大展手脚、收买官员,扫清统一障碍。”

陈龙深以为然,通知手下做好一切准备,明日即要出发。夜间,甄宓问起冀州现状,陈龙一一答之,只是未提及田丰、麴义之事。

再表田丰、麴义、李厉等人,转天分头奔赴范阳、南皮、邺城等地,联络失散在各处的韩馥手下将领,秘密将家眷送到沧州不提。陈龙等一行人,从沧州向北而行,不过两百里路,都是一马平川,即是位于后世京津两座大城市交界处的武清,当时的幽州边陲重镇渔阳。

“渔阳鼙鼓动地来”,做为幽州治所蓟县紧邻的渔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乃是贯通幽州和冀州的咽喉要道。公孙瓒重兵都在蓟县郊野驻扎,若是白马义从全速出击,一天就能到了沧州城下。

陈龙等人拿着沧州麴义出具的关防,顺利出了冀州的辖区,来到了幽州地界。地理风貌再变,在大平原上多了一些小山,正是华北地区太行山余脉的痕迹。幽州治所蓟县多山,西部属太行山脉;北部和东北部为军都山属燕山山脉。山峦起伏,仿佛苍龙盘卧,实属龙兴之地。群山围绕的小平原即为治所蓟县及渔阳所在,易守难攻。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旬日之间,陈龙一行已经到了渔阳城下。尽管暂时没有战争,却能明显看出幽州兵防务甚是严谨,对过往客商严加盘查,不乏当众搜身者。轮到陈龙一行,直接挑明了田豫和刘备的旗号,加上略加打点,守城兵客客气气请众人入城,还专门派了人去通知田豫。

渔阳自秦朝置县以来,已历四百余载。山川灵秀,人物轩昂,口音偏于冀州,有山名曰渔山,县城在山南,故名渔阳。县城不大,商贾却是云集,陆路运输发达,加上重兵屯驻,仅是供应军需,就吸引了众多粮食和器械商人,故经济发达,城中百姓或经商或手艺,维持生计倒也不难。

陈龙拉着蒙面的甄宓,进入渔阳古县城的同时,渔阳主街边上的一座精致的小院内,轩厅里昂然站着两个大汉,一黑一绿,围绕在一个白脸汉子周围。白脸汉子正舒适的坐在太师椅中,在凝神沉思,着黑穿绿的两位汉子,早已习惯了站在大哥身边保护着,丝毫也不觉得疲累。

这白黑绿三人,正是久违的刘关张。兄弟三人兜兜转转,历尽艰险,始终不离不弃。张飞散尽家财带出来的几百子弟兵,也已经消耗的七七八八,刘备是有梦想的人,到处去借兵,以实现自己的野望,却颠沛流离,说不尽的前路艰难。这回在公孙瓒处落脚,算是时间很长了,但可惜公孙瓒被袁绍压制的苦不堪言,刘备一直在观察,自己是否应该去投靠关系还算不错的袁绍袁本初。

自从上次与陈龙在邺城一别之后,领着两个兄弟,举义兵,斗黄巾,投靠校尉邹靖,好不容易因功当了安喜县尉,手下有了近千人追随。但实力太过弱小,在大军阀夹缝中无法生存,只得先后投靠袁术、孔融、韩馥、王门、公孙瓒等人,现在又在考虑投靠曹操或者袁绍以自保。可以说一直过着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生活,也不知走了多少路,哭了多少场,却从来都是无怨无悔,只因胸中揣着当绝世英雄、匡扶天下的梦想。这些人虽对刘备礼遇有加、甚至以大事相托,但是几乎对其都抱有戒备之心,恐怕被这位胸怀“匡复天下”之大志、身藏经天纬地之韬略的当世皇叔所取代。

刘备幼时家贫,朝中无人,只能靠军功累积做下级武官,靠商人大户的资助召集千余人部曲。这时候身在匪乱最重的中原,朝廷声威尚在,各地势力已经划定,刘备声名不显又没人提携,想得到一块安身立命的地儿势比登天,素有英雄之志的刘备这时候投奔了师兄公孙瓒。公孙瓒虽然接纳了刘备,但只想把刘备当枪使,用来对付冀州牧袁绍。当时公孙瓒在辽东、辽西一带威名赫赫,袁绍四世三公,坐享韩馥之地,拥兵百万霸凌于天下,幽冀二州就让这双雄平分了,河北名士是不会下注在刘备这个卑微的安喜县尉身上的。

外来之士,更加未必知道有刘备这么一号,刘备当时只能想尽办法勤政爱民、收拾人心,身卑人下,抱负不得施展,身心痛苦可想而知。孔融向刘备求救那次,刘备受宠若惊,一句“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透露多少卑微、悲凉


状态提示:第二百八十四章 玄德野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