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帝明>第八十章 乞归

“伏望慈圣垂悯,谅臣素无矫饰,知臣情非获已,早赐骸骨,生还乡里,倘不即填沟壑,犹可效用于将来。臣不胜哀鸣恳切,战栗陨越之至。”

读着张居正语句凄凉的《乞骸归里疏》,万历心中也自伤感,抬起头问冯保:“大伴,元辅的病情真的已如此沉重?”

“回皇上,老奴这几日时常遣人前去探望,老先生精神不济,而这阵子政事又多,只怕确实是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啦。”

“嗯,看来元辅的身子,还需再调理些时日咯。”

“正是,正是。”

冯保退下后,万历起身慢慢踱向书房,一边走一边在思索着张居正的《乞归疏》。

看来张居正已经自感去日无多了,不然按照他以往的行事作风来看,是不会一而再上疏言退的,而且措辞还这么的凄凉。万历知道,古人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叶落归根的愿望是何等的强烈。

通过穿越以来的这段经历,他也能切身体会出张居正的不易,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算得上是实实在在的鞠躬尽瘁了。

而自己提出的这几件新法能够顺利推进,背后也得到了张居正的鼎力支持,使万历对这位老人的好感大增,有心为他做一点事情,让他人生最后的愿望能够得以实现。

但这事不是光凭自己一片好意就可以轻易处置的,张居正的离去,就意味着铁三角的解体。自己置之不理,铁三角很快也会随张居正的去世而自然解体,这对自己才是最有利的。但这也就意味着,张居正只能被滞留在京师,枯等死亡来临的那一刻。

一旦插手,很有可能让李太后对自己产生戒备,从而主动去勾搭继任的阁老,形成新的铁三角,那样事情就很麻烦了。

在书房内录了一阵子自己脑中的知识,万历猛地意识到,是啊,自己正在做的与将要做的事情,没有一件是能够轻易做到的,以后还不知有多少困阻需要去面对。

眼下为张居正做点事情,让他实现人生的最后愿望,于情于理都是应该的,那自己就不该被可能出现的问题所阻住。

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过是谋划好行事的手段而已。如果从事情一开始就处处留下遗憾,难道还能指望将来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吗。

于是到了下午,万历来到慈宁宫时,便跟李太后说起张居正再次乞休的事情。

李太后安静地听万历说完,沉思良久才道:“这事情儿子你怎么看。”

万历道:“儿子自冲龄即位,全赖先生启沃佐理,心无所不尽。今先生屡以疾辞,览之不胜哀悯。”

顿了一下,又接着道:“儿子自然是期望先生能早日康复,好重揽大纲。但如若药石罔效,则还是想让先生能得以生还故里,以免留下憾事。”

李太后听完,只是不语,好一会才叹了口气,道:“此事早间大伴已来跟哀家说起过了,老先生身子抱恙迁延已久,如今也不过未见好转,还是再看看吧。”

万历一听这话,心里对冯保已是大恨,“奶奶的,你这死太监,又从中作梗,以后有你好瞧的。”

不过既然李太后是这个意思,而且说出的话虽不近人情但道理上却无可挑剔,万历也只好喏喏称是,不再多说什么。

回到乾清宫,万历仍在心中反复思量此事,不管怎么样,张居正肯定是快要去世了,这接下来的首辅之位只可能是由张四维接任,看情形,自己该来个釜底抽薪。

“哎,老先生,朕也就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于是到了第二天,万历便又召见了张四维和申时行,询问关于张佳胤平定杭州兵变的捷报,内阁商议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章程。

张、申二人本以为皇上今天又会拿出个小册子来推销他的那些新法,正自无可奈何之余,没想到竟然是问及朝廷的政务,忙打点起精神禀报内阁拟定的初步意见,以及对有关立功人员的奖赏方案。

万历点点头,道:“此时既已议定,为何不及早报与朕知晓。”

“这~”张四维拿这个问题不好如何回答,总不能说这事不能怪我们,是报到元辅那里还没回信。

万历却并未再继续深究,而只是自顾自道:“朕对你二位爱卿历来信任有加,如今元辅久恙,日后国是更要多多倚仗两位爱卿。”

这话就已经是说得很明白的了,张、申二人一听,内心都是一阵激荡,赶紧叩头谢恩。张四维道:“微臣等绝不敢辜负皇上信任,必定为皇上尽忠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听到张四维这句话,万历很是满意,又与二人说了几句增进君臣间情谊的话语,便示意两人退下。

搞定了未来的内阁首辅、次辅,万历便没有再作进一步行动,仍旧对张居正温言挽留。但皇帝召集两位阁老于平台议政的消息,却不胫而走,一时间朝野之间各种小道消息频传。

按照惯例,重臣去职都须经过三去三留这么一番折腾,关键的分水岭,就在于臣子上不上第三份奏疏,以及皇帝对于这份奏疏的处置态度。

众人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张居正对此却表现平静,递上了第三份《再恳生还疏》,表明自己去意已决,措辞也更加凄切。

“缕缕之哀,未回天听,忧愁抑郁,病势转增。窃谓人之欲有为于世,全赖精神鼓舞,今日精力已竭,强留于此,不过行尸走肉耳,将焉用之!有如一旦溘先朝露,将令臣有客死之痛,而皇上亦亏保终之仁,此臣之所


状态提示:第八十章 乞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