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北国已经下雪。

在南楚占据沙河流域数月之后,西秦公然撕毁盟友,发兵攻韩。

而此时的楚国不断将兵力运到北方,并以韩国襄城为中心,建立了一片长期作战据点。

楚国皇帝楚风入主韩国襄城之后,兵不扰民,秋毫无犯,不但杀死了当地为恶的豪强劣绅,还免收当地百姓的赋税,军用物资,均来源楚国,在韩地毫末未取。

一时之间民心所向,百姓拥戴之声渐浓。

百姓安心农事,无心反抗,楚军便可放开手脚对方东方诸国。韩迫于东西两方压力,发书向燕赵求救,燕赵遂发兵救韩,多次欲突破沙河流域,但均被楚军依据河流之利打败。

数次败仗之后,燕赵国内对于救韩一事发生了分歧。

主张救韩的一方认为,燕赵韩虽互相争斗对峙多时,但终属北方强国,唇亡齿寒,不得不救。

而主张置之不理的一方则认为:秦楚吞韩,必定会因为分赃不均而发生内斗,不若待其互相争斗之时,再发兵西进,以取渔翁之利。

两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终两国皇帝还是采取了后者的建议,准备坐山观虎斗。

没有东方诸国的援助,韩国失去强援,已然穷途末路。

此国破家亡时刻,韩国皇帝号召全国青壮参军迎敌,共同守卫家国。然韩国百姓多年来长期忍受官僚贵族的压迫,早已民心涣散,闻楚国待民仁厚,纷纷东逃。

楚风对于来归顺的百姓,经过严格盘查无误之后,一律收留,分发粮食。

本来大军远行,粮草尚且不够补给军队,此时又要分发给难民,更加困难。好在一开始楚国就向秦国要了大量粮草,暂时也不会出现断粮危机。

为了解决不断归顺的百姓,楚风不得不发兵攻打周边城市。但为了减小损失,大部分情况都是围而不打。

在见到同胞们被礼待之后,许多城市中的百姓开始反叛,打开城门迎接楚军,短短数月之间,楚风已并不血刃拿下十余城,获得大量补给。

此时楚军兵精粮足,百姓归心,便不再西进,而是将重心转移向东,以防东方诸国偷袭。

韩都,面对秦楚虎狼之师,人人自危!

韩国皇帝急忙诏令群臣议事,朝堂之上,尽是吵杂之声。

“诸位爱卿,如今秦楚犯境,可有退敌之策?”

众人闻言,顿时安静下来,一个个不敢抬头。韩国皇帝大怒,一拍龙椅,骂道:“平日里一个个口若悬河,说得头头是道,大敌当前,却一个个当了哑巴,寡人怎么会养了你们这群饭桶?”

众臣更是将头垂得更低,皇帝无奈叹息,心想古人说得果然是对的,治世靠文臣,乱世靠武将。这些满腹经纶的文臣,让他们上阵退敌,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这时,大殿外走来一人,正是郑胤。

郑胤虽然吃了败仗,但大家都知道是因为秦国背后捅刀导致,也没有多少人责怪他。最多就是觉得他有不察之嫌。

见到郑胤走来,韩国皇帝如同见到救星一般,面露喜色。

“微臣参见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郑胤恭敬地跪拜行礼。

“爱卿快快平身,无须多礼。”

郑胤起身,扫视着满朝大臣,眼中尽是鄙夷之色,道:“方才臣在殿外听闻陛下问群臣退敌之策,却无一人回应,臣只觉心寒,寒热三冬之雪。”

“哎,爱卿也不必责怪他们,术业有专攻,他们学的也不是领军打仗之术,如今大军犯境,还得仰仗将军你退敌啊。不知你可有退敌之策?”

郑胤收敛怒气,道:“回陛下,臣恳求率领五十万大军与西秦决一死战,只要战胜西秦,我韩国便能起死回生。”

皇帝皱眉,道:“若抽调五十万大军西进,东边的强楚趁机强攻,又当如何?”

郑胤道:“如今秦楚吞韩,如斧匕刺身。楚虽强盛,却只是悬顶之斧,而秦虽稍弱,却是腹中之匕。楚多是威慑,而秦则要命,韩欲存活,需得先取掉腹中之匕,才能有力气躲开悬顶之斧。”

韩国皇帝仔细一想,顿时恍然大悟,同意了郑胤的要求。当即下令,加封郑胤为全国兵马大元帅,可调遣韩国所有兵马。

郑胤领命而出,半月之后率领五十万大军西进,欲与西秦决一死战。

西秦自攻韩以来,倒是没有楚国那么顺利,只得一路强攻。这并非是说司马鸣不懂得笼络人心之术,而是因为秦韩积怨已久,秦韩边界百姓多有血仇,韩人骨子里就将秦人视为敌人,又怎会归降?

所以西秦虽在数月内拿下十几座城池,却也损失惨重,不得不从国内调遣大量兵卒补充。这就导致了后方补给出现了困难,也导致了无法再对楚提供粮草补给。

当然,楚风现在也不需要西秦为自己补给了,只要江上运输线没有断掉,回风渡没有丢失,便会有源源不断的粮草从南方运来。有大江和沙河这条运输线,运输成本也大为降低。

司马鸣现在已经没有起初的兴奋,因为一对比秦楚两国的情况,他就暗暗担忧,生怕自己与韩国打得太伤,反而被楚风占了便宜。

起初他并不知道韩国对秦国的抵抗力度如此之大,此时已经有些后悔,想当初就应该让楚风对出点力的。

但现在他已经骑虎难下,与韩国决战势在必行。

为了防止被楚国在战后偷袭,司马鸣不惜一切代价,派出大量士卒伪装成韩国平民,


状态提示:第206章 灭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