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穿越重生>崇祯本纪>第二一三章:泥模、铁模?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这竟然是真的。”

研究院的屋中传来孙元化惊喜的叫声。

扔下手中的碳笔,孙元化看着厚厚的一沓稿纸,满脸不敢置信的神色。

孙元化真的真的没想到,信王殿下给他的这几张图纸竟然会是真的。

军国重器!

这图纸所画绝对算的上是军国重器!

孙元化拿着图纸的手都忍不住颤抖起来。

经过几天的演算,孙元化发现图纸上这款轻炮所标的参数,理论上竟然大都可以达到。

这让孙元化感觉太不可思议了。

孙元化知道,就算无法百分百达到图纸上的参数。只要能达到图纸上性能的三分之二甚至是二分之一,那这种轻炮也足够辽东使用。

可以说,只要铸造出这种轻炮,大明何惧后金的八旗大军。

只是这种军国重器的图纸,信王怎么会、也怎么能轻易的就拿了出来?

信王不知道这图纸的真正价值吗?

一眼撇到稿纸一旁的碳笔,孙元化一愣。

这碳笔好像也是信王做出来的。

很简单的一个小东西,虽然写出的字不太好看,但省了书写时的巨大麻烦。

用它写字,不用频繁的去磨墨和沾墨;更不用担心写的太快,纸上会洇的连字都认不出来。

这信王也颇有几分才华啊!

心中才对信王做出一个评价,孙元化就想起老师徐光启对信王做过的评价。

孙元化记得,徐光启对朱由检的评价只有四个字,那就是“惊才绝艳。”

“惊才绝艳”呐?

说实话,孙元化还从没听过老师对其他任何人,有过这样类似的评价。哪怕是对他们最尊敬的利玛窦传教士,徐光启也不曾用过这样的评价。

这份图纸难道是信王殿下自己设计的?

孙元化心中忍不住冒出一个不太靠谱的念头。

也许有这样的本事,信王才配得上“惊才绝艳”这四个字吧!

当朱由检同孙元化讨论如何铸炮时,孙元化对自己的猜想做出了肯定的判断。

那轻炮的图纸,十之八九就是信王殿下亲自设计的。

就算不提图纸,就冲信王殿下那份异常宽阔的思维,他也真当的起“惊才绝艳”这四个字。

说起铸炮,前世的小说中把这描述的很简单。仿佛这是个很容易办到的事情。

从孙元化口中,朱由检才知道这个时代铸炮的具体步骤和难点。

抛开铸炮所需材料所涉及的冶金方面不谈。这时代铸炮,单只所用的模具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

这个时代采用的是泥模铸炮。

泥模铸炮需要先制作一个炮膛内芯,再倒模制作炮身外模。最后内外模相合才能去浇筑火炮。

按孙元化的描述,泥模铸炮的工作效率并不高,一般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铸造出一门火炮。

为什么要消耗这么长的时间?

其实主要是因为反复倒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成型的泥模更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做阴干处理。

泥模最大的缺陷,就在阴干处理上。

泥模需要的是阴干,它不能晒不能烤。因为黏土制成的泥模,晒和烤都容易干裂。一旦干裂,泥模也就废了。

浇铸火炮,泥模必须干透才行。一旦泥模中的水分没能彻底干透,那铸造时,受铁水热气一逼,泥模中的水汽析出,铸造的炮身就容易出现气孔等蜂窝组织,导致铸炮彻底失败。

泥模铸炮,铸10门能成功3门,就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

对于铸炮,孙元化是当之无愧的权威。

整个铸炮的流程,从冶金、制模、浇铸到最后的刨光炮膛,孙元化说的头头是道。

听完孙元化所说,朱由检才发现,铸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过,从孙元化所说的程序中,朱由检也明显发现不太合理的地方。

“用泥塑模?铸好在打碎取出炮身,那岂不是每造一门炮就要专做一个泥模?”朱由检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的问道。

这种操作岂不是既麻烦又不易控制统一规格。

“是啊,殿下。泥模铸炮确实有这种不便的地方。”孙元化颇有些无奈的回答。

“那能不能用铁模来铸炮?”面对孙元化的无奈,朱由检轻声的问了他一句。

在朱由检前世的记忆中,听到过铁模铸炮的名字,那应该会有这种工艺存在的。

“铁模?”孙元化一下陷入沉思的状态。

铁模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

大明的农具,许多就是使用铁模反复浇筑出来的。

铁模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反复使用,更无需考虑水分的问题。

只是还从没有人用铁模铸造火炮这么大的东西。

泥模铸炮,是源自中国古代大型铜钟的铸造工艺。在中国,大型铜钟是没有批量需求的。

一次只铸一大钟,用一个泥模足够了。

可火炮是需要大批量生产的,泥模已经远远不足以满足需要了。

“铁模?这个应该可以试一下。”

孙元化在心中简单计算了一下,他感到铁模铸炮应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不过,到底行不行,那还需要经过实物验证一下才行。

经这一次深入的交流,孙元化算是认可了信王的本事。

从此刻起,朱由检才算是获得了与孙元化平等交往的资格。

没办法,专家就是这个样。

专家自有专家的尊严。

就算你的身份再尊贵


状态提示:第二一三章:泥模、铁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