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都市现代>渭北春雷>116清音阁寺后奠药王 二王庙像前祭李冰
像。”

和尚又说:“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不管是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华山,都是以佛为主的,不信佛的人还是少到这些地方去。大家既然到峨眉山来了,多在山水之间游玩,少进寺院也是可以的。”

常大伯忽然说:“药王不是咱陕西耀县人吗,哪里有药王山,药王祠堂。他自小天资聪颖、嗜学如渴,技艺超群、知识渊博,被人们誉为圣童。一辈子无意功名仕途,不贪高官厚禄,以毕生精力研讨医学、治病救人,撰成了好多医学巨著,为人类立下了不朽功绩,是个千百年来对社会有辉煌贡献的伟大人物,一直被世人称为药王,他的洞府咋能在这里?”

说话的哪个游人又说:“就是,就是唐代药王孙思邈来到峨眉采药,济世行医,住在这里修身炼丹。没人修庙塑像,也没有什么香火。”

柳枝插话说:“这里的人真真差得远,尽弄些不上串的啥毬子事吗。该敬的人不知道敬,不该敬的弄了那么多。咱陕西出了个药王,难道他四川人就没得到好处吗?连个小庙都不修,小像都不塑,太不像话了。”

小乔忙说:“是呀,是呀,这话说得不错。我上高中的时候想报考医学,对药王孙思邈的著作学过不少。他的确是我国古代最杰出、最伟大的医学家,经历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享年一百四十多岁。”

祥合也说:“药王孙思邈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呀!我记得网上说过:他活了一百四十二岁与世长辞。临死之前还留下遗嘱说:要薄葬,不要烧那些纸扎之类的东西,祭祀的时候不要屠宰性口。死后一个多月颜色不变,大家抬他的时候身体很轻,简直就跟抬着空衣裳似的。”

常大伯说:“由此可见,他在那时就反对大办丧事、焚烧纸扎,是个移风易俗的带头人物。小乔,他的著作都有啥哩?让我闲了也看看。”

小乔说:“主要有《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还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唐新本草》。他的著作集方广泛,内容极其丰富;里边有几十种医学发明都是世界第一;其理论在世代医学史上,至今起着主导作用。受益面积广、时间长,救人无数,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国内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医学之瑰宝’。他的千金方从古到今,一直称其为‘方书之祖’,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千金翼方》是他的晚年作品,系对《千金要方》地全面补充。全书三十卷,分为189门,合方、论、法3900余首。对中医药的理论研究、800余种药物的采集、炮制,作了系统性的总结。并把失散在民间的《伤寒论》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成为世界仅有的研究性著作,为全人类的医学事业做出了辉煌业绩。”

祥合补充着说:“最难得可贵的是他高尚医德。网上说药王是中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主张医者父母心,唯一的职责就是解除病人痛苦,其他则无欲无求。自己以身作则、不慕名利,以德养性、以德修身;对患者一视同仁,皆以至尊;华严愚智,普同一等。看病从来不分高贵低贱、贫富老幼,亲疏远近,不管啥人皆能平等相待。为人医病一辈子,不分昼夜、不避寒暑;不顾飢渴疲勞,不嫌脏臭污秽;工作时精神集中、认真负责,从不草率从事。而且又仗义疏财,不考虑个人得失;遇上生活困难的贫苦百姓,连药费都不收啦。确系人之楷模、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

半会没有插言的老蝴蝶说:“耀县药王山每年二月二有会哩,到哪里烧香磕头的男女老少不计其数,并不比他们弄的这些佛像逊色,造价却远没有人家这么昂贵。我前几年去过,没有这里山大沟深,地势险要,景色也算差不多。整座山绿树葱茏、生机盎然,山门牌楼依岩而建,气势也很壮观,是药王长期隐居之处。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医学大师,就在那里为他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就成了著名的医宗圣地。现在保留着历代建筑二百多间,里边都是些重要文献、历史资料,和各个朝代的雕刻名碑,没见什么神像菩萨之类的东西,就是一座宏大的医学博物馆。”

常大伯回忆着说:“我去药王山已经是几十年以前的事了,只记了个大概方位,有一点印象。前些日子想出去旅游就在网上查看了几回,知道得不太详细。网上说药王山自南北朝就开始,历代各朝均有修建。现在的大殿在北边的半山腰上,从山下上去,经过天门,就是依山而立的大殿。殿高二十二米,虽然没有人家这尊佛像的一半高,却也是空中楼阁,气势亦算宏伟。门前耸立的一对铁旗杆上有副对联,上联是: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下联是:铜烧汞炼点丹药,一日回春,是这里没有的。”

老蝴蝶又说:“对联我记不下,大殿中央有尊三米高的彩色塑像记忆犹新。孙思邈白脸长须,身着便服;相貌温和端庄。塑像上方有松鹤延年雕画,背后的岩洞也叫药王洞,可能是他炼药、栖身之所。大殿里没有一尊佛像,倒有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十位古代名医的彩色塑像,听说都是孙思邈研究医学时尊崇的先师。塑像前还有献亭,立着三十多通石碑,碑上刻有药王山的历史变迁,和历代文人学士对药王的颂诗。西侧还有碑亭,宋代就刻着九百多种常用药方,和一百多种海常方,都是从他的著作里选出来的普及本。东侧还


状态提示:116清音阁寺后奠药王 二王庙像前祭李冰--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