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穿越重生>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2111.第2111章 北满格局(二)
后世富尔玛诺沃小镇附近)一部、斜谷(位于后世楚格夫卡cuevka附近)一部,控制着大半年来征讨过的女人人居住的地区。

陆小峰来了后便仔细询问了这边的情况,尤其是这三个驻兵点他更是仔细权衡了下,最后决定在这三处设乡,建立定居点,控制这一整条线。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斜谷乡西面,从海参崴北上的军队进展很顺利,已经攻破或降服了当地所有的部落,并在重要节点北固乡(位于后世阿尔谢尼耶夫城附近)设立定居点,派兵展开军屯。

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这四个定居点设立后,便可以连成一线,正所谓以点带线也。而考虑到东岸人早就已经沿着乌苏里江一线设立了诸多定居点,这一横一纵两条线在礼成乡一带交汇后,便可以以线带面,控制相当辽阔的地域了,故陆小峰毫不犹豫地同意在这里设立一系列的定居点。

不过,定居点有了,但人呢?原本的女真人肯定是不成了,这些人擅长渔猎,但不会种地,而如果没有人会种地,大家都逐水草而居或四处游猎的话,那么定居点又如何维系下去?所以这才有了陆小峰一开始的问题,这里没人会种地吗?

而在听到贝振声的回话后,他基本上确定了,这个地方是真的太落后了,不靠大量来自先进地区的移民来带的话,基本上文明是很难起来的。得,还是得到宁绍一带去想办法,那里人口增长很快,但无论是农业还是工商业,都无法承载过多的人口,那么就只能往外输出了,远东诸藩以及东岸本土无疑是当地移民最主要的去处。

不过来自南边的移民数量不可能是无限的,且去向选择很多,每年能够被吸引来到满蒙地区满打满算不过五六千人罢了。而就这五六千人,还有很多地方争抢!诸如外东北之类的远地方就不谈了,陆小峰从去年到今年在南边新设的东堡乡(位于后世纳德霍卡附近)、松阳乡(位于后世阿尔乔姆附近)、卡赞乡(位于后世卡赞卡小城附近)、东宁乡(位于后世东宁市附近)、绥芬河乡(位于后世绥芬河市附近)、图里乡(位于后世图里罗格小镇附近)、虎林乡(位于后世虎林市附近)等多个定居点,比较密集,需要安排的人很多,因此未必有多少宁绍移民可以用到这些地方,说起来确实一件很让人头痛的事情。

难不成,真的只能贝振声所说的,从哈尔滨堡、模范堡一带调人?那可真是个不太好笑的玩笑呢!要知道,那边目前的人也很紧呢,且当年安排了许多宁绍移民过来,与当地人混居通婚,正处于融合调整阶段。这个时候贸然削减当地人口,隐患怕是很大,陆小峰也不敢这么做。

唉,别人都是人多地少,但东岸却是人少地多,这可真是一件糟心的事情,陆小峰对此有些无奈。满洲大地无疑是肥沃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而且库页岛那边的大泊植物园几十年种子研究、培育下来成果斐然,适宜在东北地区种植的小麦、水稻种子已经推出了好几代。小规模实验证明这些抗寒种子能够在满蒙高纬度地区种植、生长,且产量也相当不低,而在哈尔滨堡、模范堡乃至伯力等县的中等规模推广种植实验中,反响也相当不错。

毕竟,这个年代的气温较清初那段最冷的时节已经回升了很多了——其实不回升也没问题,19世纪后期东北的气温比明末清初还低,照样可以种植,当然这得益于朝鲜农民对抗寒水稻种子的潜心培育——东北平原有大把的黑土地可以拿来种植粮食,进而成为一个稳定地粮仓,然后在满足本地消费的同时,搞不好还有余裕出口南方的宁绍,与目前正在当地大量倾销的朝鲜粮食、南洋粮食构成竞争,减轻一点白银外流的程度。

但以上这一切的前提都需要人,而且是来自文明地区的有足够农耕经验的人口!但就是这人口来源,真的让人头疼啊!宁绍是人多,但盯着的地方多,来自本土移民部的官员常年坐镇定海港,用土地和安家费诱惑这些人前往东岸本土,虽然九死一生出远洋对他们来说有些心理障碍,但多多少少还是有许多被吸引过去的,这就使得登莱、满蒙、黑水三镇移民人口基数大大减少。

好在登莱人口这些年增长很快,对移民的吸引力下降了不少,气候寒冷但资源丰富、机会多多的满蒙、黑水两镇的吸引力有所上升,不然的话还不知道怎么办呢!黑水可以用相对优渥的生活环境及较多的工作机会吸引人,满蒙在这方面劣势不小,要想吸引人口还得好好计议一下。陆小峰心里已经打定主意,不日返回海参崴后,就立即找来负责移民的有关部门,让他们加大力度、加大投资,想尽一切办法吸引人才,这是满蒙发展的根基,不得不重视!

作为在满蒙地区工作多年的干部,从县长、地区警备司令、开拓队长一步步起来的陆小峰,对这片白山黑水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他的两个孩子在这里出生,他的青春在这里奉献,他比谁都希望这片土地变得更好。眼看现在宁绍、登莱等地发展迅速,经济一片繁荣,黑水管委会也在一个接一个本土投资项目落地的情况下稳步发展,他内心中就有一种焦急之感。

在他看来,满蒙有牧场、有森林、有黑土地、有煤铁、有黄金,更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这里完全就是一个超大号的宝库。如果有足够的人口来填充的话,只要有个几十年的时间,已经持之


状态提示:2111.第2111章 北满格局(二)--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