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玄幻奇幻>崇祯十三年>第四百一十一章 五尖特急(二)
经验,这回用新式钢模一次性铸造了百余门。这批虎蹲炮全部用铜,技术上有创新,性能上有提高,基本解决了铸铁炮过热炸膛的危险。但因铜在高温下易于发软变形,过高强度的使用依然不行。

现在这批铜质虎蹲炮正在光膛,很快就能发往前线。至于改进型人头炮,目前正处于测试修改阶段,等设计定型,便可开模铸造。

王昆山每搁十天就有一份生产简报发来,所以火器局的情况朱平槿清楚得很。

虎蹲炮的生产有争议。虎蹲炮能提供前线部队急需的火力,但部队对虎蹲炮的射程太短和难用于进攻又十分不满。

朱平槿还清楚,因为老婆威胁火器局的干部完不成任务要“脱了裤子打屁股”,深感委屈的王昆山跑到了郑安民办公室哭诉:“朝廷廷杖大臣也不脱裤子!”、“士可杀不可辱!”。郑安民则用师徒关系提醒王昆山:“师傅如父母,爱之愈深、责之愈切!”。

王昆山转头一想,确是这个理。君臣不好脱裤子打屁股,师徒就没这个讲究了,这样才好歹收住了哭闹。不过作为火器局的兼职主官,郑安民感觉自己也难以脱责,于是两人便到老婆办公室外免冠长跪,差点让嘴巴漏风的老婆下不了台。

老婆闯了祸,便暗示朱某人为她擦屁股。信里的那点小心思,朱平槿一读就懂。但老婆认为制约火器局产能的主要因素是绩效考核没到位,她大错特错。

主要的原因,一是朱平槿为他们制定的严格保密制度,否则零件分包这件低智商的事他们早干了。比如穿缀铁甲用的铁片,因为不需要保密,所以大量分包出去。只要坩埚钢这种原料充足,火器局的供应就非常充足。

二是朱平槿对于火器局,除了要求他们的产量、质量,还要求他们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技术创新。因此创新工作分散了相当一部分产能。蜀考后分配到火器局的一伙读书人,最近在李立、冯氏兄弟和木匠沈贵的支持帮助下,设计了一台人力锻造机。

王昆山在生产简报中对此描述道:……铁砧半埋于地下中央,一个两人多高的大型木框架将三百斤重的四方

铁锤约束在竖直的四根木制导轨上,铁锤通过架顶的定滑轮,依靠人力拉绳使铁锤上下运动进行锻造锤打。

王昆山表功道,这种大型的人力锤锻机比两名铁匠挥汗如雨地甩动两斤重的翻山榔头(注一)效率高得多,而且拉绳可以充分利用火器局的苦力,减少工匠等技术工人的力气活。

现在,这台人力锤锻机除了用于普通甲片的生产,还用于锻制长钢片,俗称钢带。这些长短基本一致的钢带便是生产铳管的初级产品。

为了继续提高铳管的制造速度,火器局还准备以这台人力锻造机为蓝本进行改进,制造一台铳管锤合机。大体的想法是,先利用半圆形的锤口将烧红的钢带在砧板半圆形的凹槽里锤压成u字型,取下钢带后夹入钢骨,人工锤打至开口o字型,洒上焊粉锤焊,最后用螺旋拉力机拔出钢骨,形成一根完整的铳管毛胚。再经过矫直、内外管修径、内管光膛、尾端封口、引火孔钻孔等工序,便得到一根完整的铳管。

火器局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朱平槿当然予以了嘉奖,包括精神上的表扬和物质上的奖励。同时,朱平槿还提出了更多的希望和建议,让他们大胆的去试。此外王昆山还奏报,整体钻制的铳管已经制成了十根,是否制成火铳,等待世子的旨意。然而朱平槿只是简单地命令王昆山,以油封存,留待他回成都再加工。

“火器局要把生产和科研适度分开,像机器局一样,成立一个研究院。另外还要成立重型机器局,生产特种钢和大型加工设备。只是这个重机局,是军民两用,是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好呢还是继续延续保密单位?”

想到这里,朱平槿有点犹豫了。除此以外,还有个与此相关的事情让他伤神。泸州贺有义那边昨天来了一份奏折。

贺有义气冲冲奏报道,他们为火器局扩建产能而做的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了大半,厂房都搭好了。为什么世子突然叫停?泸州是世子亲自确定的“先南后北,南占北打”战略的基石,没有适度的工业生产能力,这个基石作用如何发挥?泸州承担着向遵义府、叙州府和贵州甚至广东出兵的重任,世子过去曾向他道,他的使命是要“向大海进军”。难道最近川北的土暴子一闹,世子就忘了自己说过的话了吗?

并非只有贺有义认识到了大工业的巨大好处。田骞和邱瑞光一样在争,而且邱瑞光动作更快。

邱瑞光在绵州以北的重华镇建起了一个大型火药厂,利用西边大山里的天然硝土和王庄里的集硝池生产护国军急需的大量火药。他报告,新火药厂的产能是官府成都火药局的两倍以上,而且还有扩大的空间。

田骞的动作虽然慢点,但他的工业计划更庞大。这些计划一方面与自贡的盐业有关,另一方面还与甘蔗种植业的大发展有关。他还上报了一个修路计划,要求整修龙泉驿经简州、内江到重庆的驿道。这条驿道修建于洪武年间,从成都一直延伸到重庆,俗称“东大路”。东大路作为国是洪武年定下的,路基宽达整整三丈。为了论证自己修路计划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田骞还破天荒地引用了一句朱平槿不知什么时候说过的名言:要想富、先修路。

有限一点资源,四面伸手来抢。捉襟见


状态提示:第四百一十一章 五尖特急(二)--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