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玄幻奇幻>崇祯十三年>第二百九十二章 战事检讨(三)
在罗监军带领下进驻仪陇县时,一县人口已不足五千,全部畏缩在县城金城寨中。城中断粮许久,只好留下男丁精壮,将其余人口移民新政坝。

百姓当然想耕种,可是土暴子的猖獗让他们有心无力。个别土暴子也让他们控制下的百姓种植一些庄稼,但主要还是通过对官府控制地区的抢劫来获得生存所需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要实现屯垦,必须为百姓起码的安全条件。为此王省吾建议,可以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实行武装移民屯垦。一村即是一堡,既能减轻商庄两队的供给压力,又能依托武装屯堡对土暴子实施打击,进行封锁和围困。

读书人的问题,王省吾更有感触,因此讲得更为清晰生动。为此他举了两个例子。

大仪山的土暴子杨秉胤,曾是仪陇县学的癝生,平日爱穿生员的青色长衫,所以人称“杨茂才”。据说杨秉胤本出身贫困农家,他父母为了供他读书上进,卖掉了家里的田地耕牛。这个杨茂才读书也还争气,少年时便能进入县学。谁知他的风头太甚,得罪了当地的士绅。那些人便勾结县府太爷,给杨秉胤找了个错处,安了个“行为不端”的罪名,将其逐出县学。经此一劫,杨秉胤家破人亡,仕途断绝,终于走上了自绝于朝廷的犯罪道路。

陈有福在袭击杨秉胤的营寨时,还俘获了一阆中县的老书生。这名老书生名叫徐成举,四十年不能入禀,走投无路之下也投了土暴子。陈有福在甄别审讯时,杨秉胤苦求饶命,而那位身形极为猥琐的徐成举却傲然挺立,表现得极有骨气。

当陈有福劝降徐成举时,这位徐老头以四六骈文写了一篇供状,琅琅可诵;当陈有福对土暴子大开杀戒时,这位徐老头从容慷慨,颜色不变注一。王省吾建议,因为信息闭塞和道路遥远的缘由,川北的读书人大都没能有机会参加蜀考。希望世子能给川北那些功名无望的读书人一条出路,让他们能够在出仕朝廷之外,多一种选择。

王省吾关于人口、田地与读书人的建议,朱平槿立即认识到其中的价值。

人口、土地和粮食,历来是朱平槿关注的重点领域。王省吾提出的武装移民屯垦,与洪其惠在承运朝会时建议的护庄队屯田开荒,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王省吾的武装移民屯垦,较之洪其惠的建议更近了一步,那就是全民为兵,全民护庄。这些外地来的移民接受训练,装备武器,进行战斗编组,平时为民屯垦,战时聚之为兵。屯垦所到之处,村堡遍地,护商队游弋其间。朱平槿前世有个活生生的范例。只要新疆建设兵团不垮不烂,那么新疆就出不了什么大问题。

吸收与使用读书人,朱平槿也在加大力度。有知识有文化的中下层读书人,是中下层庶民地主的精英阶层,却因科举门槛太高不能入仕。如果他们不能为朝廷所用,他们就可能与农民武装结合,使那些农民武装的战略目标从求生存变成争天下。

王省吾的建议非常及时,朱平槿几乎立即决定,蜀考不能停,要继续进行下去。舒师傅和孙洪近期便要去坐镇顺保,重开蜀考。通过蜀考这个人才的抽水机,这个负面情绪的泄洪闸,让川北读书人,无论是世家大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有机会跻身于时代的滚滚洪流,实现他们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看着台上侃侃而谈的王省吾,朱平槿的嘴角不经意间微微翘起。

一个数月前的落魄书生,一个数日前的连级干部,经过了血与火的熔炼,今天便能在高台上指点江山。

极端环境下对人能力的塑造,远比岁月对自然的侵蚀更快更犀利。既然这个时代能塑造出张献忠这样稀罕的正电子,那么我为什么不能打造一个负电子来湮灭他

想到这里,朱平槿微微侧头,小声吩咐身旁的孙洪,让王省吾就任仪陇县护庄大队大队长的同时,兼任该大队监军。

孙洪略微一愣。军政主官一把抓,这在商庄两队的干部任职中还是比较稀罕的。

王省吾甚得世子青眼。孙洪想,他前途无量,自己得提前建立人脉。

注一人物原型为明末吉安书生袁侯。


状态提示:第二百九十二章 战事检讨(三)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