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六百六十六节 重点在美洲

由于这次战争,是在官僚集团、议会和民间舆论都普遍不支持的情况下,由皇太子强行发动的,这倒是反对的声浪很大。

皇帝没死,且开国皇帝实在过于成功,导致皇太子一直活在皇帝的阴影下,威望严重不足。这就好比拿破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法国人一旦闹事,就高喊拿破仑一样。但凡是皇太子让各路势力不满了,他们就叫嚣着要让皇帝出山。

这给皇太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他本想开战之初,立刻进行总动员,然后以犁庭扫穴的大势,泰山压顶一般迅速摧毁英国的方略破产,海战的迟滞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他开始担心在大多数人不支持的情况下,贸然进行总动员,是否会出现政治危机。

当然这也是在皇太子有的选择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选择,这种担忧不至于让他放弃在国内进行总动员,由于有海外公司这样的势力可以利用,所以他暂时选择不再本土进行动员,用海外公司的力量消灭英国海外领地的势力。

即便这样,皇太子依然很着急,他要迅速清扫英国海外领地,皇太子认为,这会为他积攒足够多的政治威望,从而彻底压制反对他的政治势力。

所以这样的决定,是皇太子在面对内外两条战线的情况下,最明智的选择,一方面要对付国内的反战实力,一方面还要快速取得外部的胜利,利用外部胜利的辉煌,压制内部势力的反对声音,最后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取得彻底的胜利。

但为什么不将主力派往印度,只让非洲公司来负责印度战场呢,尽管非洲公司动员的兵力更多,可英军是常备军,训练水平上的差距肯定有。

中国的战兵部队和辅兵部队,也是常备军,训练水平很高。尤其是战兵部队,一直驻扎边疆,而且跟辅兵采用的制度不一样。战兵是彻彻底底的募兵,受高额军饷吸引的志愿兵,精挑细选,身体素质优秀,因为这种制度,导致战兵中北方士兵远多余南方士兵,因为北方人的身材相对高大,而且战兵中有大量的其他民族士兵,蒙古人、中亚人饮食习惯以肉奶为主,身体素质更好,而且对当兵不但不排斥,反而认为是勇士最应该从事的工作。

这些身体素质最优秀的兵员被招募之后,进行至少一年的严格训练,然后开始进入部队服役。跟辅兵不一样的是,战兵的服役年限很长,一个战兵要退役,必须要服役八年时间,八年之后才可以申请退役,退役之后就成为平民,不再有任何义务。

府兵虽然也是常备军,训练方式也大同小异,装备水平也没有区别,也主要采用募兵制招募兵员,但辅兵的选拔,不是全国性的,而是划定了区域,比如广东有两个府兵军编制,贵州就只有一个,不断兵员招募划定区域,而且就地驻扎,广东第一军和第二军就分别驻扎在粤西和粤东地区。

府兵还承担着为后备役培养人才的任务,府兵士兵,三年服役期,而且服役期结束后,军官除外,普通士兵,不管愿不愿意,强制性退役,转入后备役,成为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后备兵员。同时个别退役士兵,还将被分配到家乡的乡兵中担任军官,又为乡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基层军官。

所以中国的sān_jí兵役制,战兵才是真正作为杀戮机器在培养的,士兵服役期长,训练严格,装备精良,军饷极高,一个最低士兵,每月可以拿到一百贯钱,折合五两黄金,相当于二十五英镑,一百二十美元,是全世界最高的军饷。

拿着高军饷的士兵,在同等民族感情,爱国感情下,比低军饷的士兵士气更高。

撇开士气这种心理因素,客观上来讲,这些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最优秀兵员,进行最严格训练,长期服役的士兵,已经是能满足的最高要求的軍队了。因此中国战兵的战斗力一直被认为很高,尽管他们已经很多年没有证明过自己了。

可没有证明过自己,不代表他们就真的没有打过仗,没有任何战斗经验。恰恰相反,战兵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杀过人的老兵。中国尽管已经三十多年没有打过仗了,可在殖民地的战争从来没有平息过,于是海外公司中,有大量常年作战的雇佣兵存在。雇佣兵中尽管雇佣了大量日本人,可本国人也不少,尤其是军官,基本上都是本国人,哪怕是基层军官,也很少委派其他国家的人担任。

于是当这些在国外杀过人的雇佣兵回国后,既不想继续杀人赚钱,还希望继续当兵的一些人,很容易就能进入战兵部队服役。甚至一些府兵退役后,加入雇佣兵厮杀几年后,回国再次申请进入战兵部队。

说到底还是高军饷才更能吸引人才。可以不用厮杀就拿到拼命的工资,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大量雇佣兵转为战兵部队的基层军官,让战兵部队除了训练严格之外,军官普遍具有实战经验。

可这样一支部队,却被皇太子全部派到了海外,因为皇太子很急迫,希望尽快取得胜利战果,好让自己压制反对派的气焰,但是却没有一个战兵派往印度,甚至常备军的府兵也没有派去印度,只能说印度在皇太子的眼中实在是太不重要了。

这不关印度本身的价值,而关乎印度在中国统治阶层严重的价值。印度丰富的人力资源,优良的土地开发条件,让印度出产极为丰富,每年生产大量的棉花,水稻,大量出口。光是印度出口的大米,足以养活整个日本的人口。

<

状态提示:第六百六十六节 重点在美洲--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