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五百九十八节 美国南北战争

周琅当然不会觉得美国爆发南北内战很突兀,他甚至感到现在才爆发,没有提前几年很奇怪呢。

对北方来说,认为奴隶制一直就是美国的毒瘤,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国际形象;对南方来说,北方一直是压在南方头上的暴君,连续多位总统都是北方人,他们不关心南方利益。南方早就向脱离了,但他们需要一个契机,一个可以让大多数人一致的机会,林肯这个反对奴隶制的总统上台,显然就是最好的机会。

如果不是林肯,南方的分离势力其实也找不到好机会。即便林肯上台了,许多蓄奴州也没有加入联盟国,没有脱离联邦,比如肯塔基州政府继续留在联邦内,马里兰州宣布军事戒严以防脱离联邦,特拉华州从未考虑过脱离联邦,其实美国首都华盛顿本身,也保持着奴隶制,如果算作一个独立行政州的话,也是蓄奴州。

南方分裂,林肯宣布镇压,这直接导致美国各州分裂为三个派系,而不是对立的两个。

两个对立的派系,当然就是坚决脱离美国的南方联盟,以及坚决镇压的北方势力,但还有大量中间派,他们不希望看到南方脱离,也不希望爆发战争,但现在南方脱离了,联邦宣布镇压,这时候中间派开始分裂为两派,一派认为,南方有权分离,一派认为,分离是不对的。

这种复杂的内部观念,激荡冲突,最激烈的表现在弗吉尼亚州,该州甚至因为选择,自己先发生了分裂;佛吉尼亚州是一个自由州,但他反对联邦对南方用兵,坚持南方应该有选择的权力。结果州议会投票加入了南方,但弗吉尼亚西部一些州县迅速脱离州政府,宣布建立西弗吉尼亚州。

战争让复杂的美国形成两大意见,最终因为南方的失败,这个国家的世界观才凝聚成一个,这个国家才真正的诞生,而在之前,美国基本上是一个个州的联盟,算不上一个正常的国家。

美国这种体量的国家分裂,除了在自己内部制造两种观念之外,也在国际上产生了两个态度,支持南方或者支持北方,支持联盟或者支持联邦,世界各国都不得不进行选择。

国外的选择,比美国内部要轻松一些,因为美国各邦选边站,是被迫的,不得已的,非此即彼。选北方会被南方攻击,选南方会被北方攻击,两边都不选可能被两方同时攻击。国外不存在这些问题,有第三种甚至第四种选择,那就是两边都不选,静观其变,谁赢了就承认谁;或者两边都选,火上浇油,向双方提供军火让美国人互相放血。或者不干涉主义,让美国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或者积极干预,希望美国内战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向发展。

英国人政治上保持中立,因为英国政府此时极为矛盾,他不希望看到美国分裂,因为美国现在是英国在美国对抗中国的一个棋子,一个打手,一个盟友,美国的强大,有助于分担英国的压力。美国北方强,南方弱,支持北方能迅速平乱,维持美国的统一和强大。可美国跟英国竞争,南方跟英国合作,美国北方是一个工业化地区,轻重工业都跟英国商品竞争,南方是一个农业地区,是英国最大的纺织业原料产地,和工业品最大的输出市场。

支持北方,让英国可以收获政治利益,损害经济利益,支持南方让英国可以收获经济利益,损害政治利益,这让英国政府怎么选都是输,因为无论怎么选都会得罪相关利益集团。

因此英国政府只能不选,英国政府不选,英国商人却不会不选,他们的态度基本上就是两边都选,因为两边的钱都是钱。于是英国军火商,如同闻到腥味的猫一样,积极向双方出售军火。

何止是英国,其他各国商人也大都是两边都选,向两边提供各种军事物资,大发横财。

这注定是一场军火商的饕餮盛宴,因为这场战争的规模和惨烈程度,注定是普法战争之后最大的。

美国人口4300万中,北方2500万,南方1800万,这比历史上的差距要小的多。历史上南方只有900多万人,还有380万人是奴隶,现在南方1800万人中,奴隶人口极多,但也只有800万,自由白人1000万。历史上北方工业发达,有130万工人,南方工业薄弱,只有11万工人。但这个历史上,北方工人数量高达300万人,南方工人也有50万,主要是依托棉花加工的纺纱工业,南方出口的并不仅仅是棉花,已经开始转向出口棉纱。

历史上,900万人口的南方,跟北方打了五年内战,现在1800万人的南方,会跟北方打几年呢?

而且由于弗吉尼亚加入了南方,并且联盟国将首都从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迁至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这导致两国首都之间相距只有一百多公里,还有铁路相通,这注定双方会围绕首都进行惨烈的拉锯战。而且从一开始就会很激烈,动用主力进行决战。

果然刚开始,南方就快速推进到华盛顿附近,林肯甚至已经打算迁都到北方的费城。好在匆忙征召的北方軍队挡住了南军,而南方軍队始终受到数量不足的限制,开战后迅速占领华盛顿的计划破产。

战争极为惨烈,几年前大家在俄国和普奥及奥斯曼帝国发生的战争中看到的那种,线膛步枪带来的超高杀伤现象再次出现,美军保留了落后的排队枪毙战术,可武器却已经进化到了后装线膛枪时代。

当然一开始,美国人还大量装备着旧式前装线膛枪,尤其是北方軍队


状态提示:第五百九十八节 美国南北战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