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五百九十七节 必然分裂的美国

德国亲王就任墨西哥国王刚刚过去了一年,墨西哥国内的叛乱还此起彼伏,但声势日渐虚弱,零零散散的反抗,只是无组织的对抗罢了。

德国人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经济上失去了美国这个重要的市场,对德国工业发展十分不利。击败胡亚雷斯政权,德国牺牲的士兵不足三千人,可镇压反反复复的叛乱,损失的德军却高达八千,花费的军费,则超过了三千万英镑,不亚于打一场大规模战争。

收益暂时是负面的,可未来的预期很高,一年间有八万德国人涌入了墨西哥,大多数都是农民。但也有数以千计的中小投资者,他们看重墨西哥的开发潜力,希望在这里有所作为,尽管经济损失很大,墨西哥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也渐渐过去。

跟美国的政治对抗,很难演变成战争,因为美国也有所得。他们得到了加勒比海上的众多岛屿,能得到这里,事后看来是早有预谋的。

西班牙跟印加王国的战争,西班牙无法支撑,谁能想到美国人竟然会斡旋,而不是像英国一样,支持西班牙跟中国对抗到底。西班牙结束了跟印加王国的战争后,负债累累,财政压力极大,另一方面恐怕也是跟美国的政治协议,美国帮忙斡旋,西班牙接受美国用重金购买西班牙殖民地;英国之所以没有干涉美国得到这些领土,主要还是玩平衡,在把德国引入墨西哥的问题上,英美关系产生了裂痕,英国需要安抚美国,反正美国得到这些领土,不会变得强大到摆脱英国的影响,西班牙失去这些领土,对英国也没什么损失。所以英国也就默认了。至于美国人的说法,阻挡中国近一步在加勒比海扩张,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总之美国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正好处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时候,此时不取,更待何时!

美国政治家的能力是有的,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但美国政治家的能力,却永远无法解决美国内部的死结,奴隶制问题!

得到三座岛屿之后,南北方迅速因为三座岛屿问题,展开了极力的斗争。其实如果北方能不在乎南方人怎么过活,这三座岛屿爱怎么怎么,基本上不会影响到北方人的生活。但问题是,美国北方和南方在一个国家,拥有同一个政权。那么如何对待三座岛屿的政治地位问题,就不仅仅是南方人的问题了,而是整个美国的问题。问题在于,三座岛屿很显然不论从地理还是从经济制度上,都更接近南方。

当时美国得到佛罗里达的时候,南北方就发生过争执,在偏袒南方的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的支持下,佛罗里达成为一个蓄奴州。可现在古巴等地,根本不存在佛罗里达那样的问题,佛罗里达本就没什么奴隶制问题,在英国的压力下,西班牙人在哪里废除了奴隶制,但古巴没有,古巴的经济基础就是奴隶制种植园,西班牙人做不到在这里废除奴隶制。结果三座热带岛屿的奴隶制一直保留了下来,甚至成为美国南方走私努力的中转站。

也因为这种原因,古巴等地的奴隶主跟美国南方的奴隶主联系一直紧密,美国政府购买了古巴等地之后,这里甚至没发生什么对抗,奴隶主们控制的政府,迅速接受了美国。

因此古巴等地必然是蓄奴的,北方跟南方没有争议多少就默认了,但在州的数量问题上,北方坚决不肯让步。南方蓄奴州要求,古巴、牙买加和波多黎各三座独立的岛屿,分别成为美国的三个州。由于发达的种植园经济,这里的黑人奴隶数量众多,如果按照美国国内的五个黑人算三个人头的比例,三座岛屿都达到了美国最低的建州标准,可以成为一个美国州。

北方坚决不同意,一旦同意,等于让美国蓄奴州的数量瞬间超过了自由州。成为州之后,就有权力向国会派遣参众议员,有权利投票选举总统。在选举人团制度下,这三个州无疑是会支持蓄奴州总统的。这意味着北方在跟南方的政治平衡会被打破,让从建国后就形成的,北方自由州数量始终比蓄奴州多一个的传统打破。

以后不但蓄奴州的总统人选更容易当选,国会里的议员数量也可能是南方多于北方。这种权力之争,让南北双方相持不下。双方都无法通过对对方有利的法案,北方最多能接受三座岛以一个州的名义加入美国,决不允许成为三个蓄奴州。南方则坚持,三个州的人数都达到了建州标准,没道理北方州人数到了就建立,南方州就不行。北方则认为,这三座岛屿,现在还不是美国州,他们的黑人不能算作人数,只有拥有财产的才算法律意义上的行为人。

双方争执不下,导致连古巴一个州都没有设立,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迎来了大选。

拿到美国总统选举的候选人名单之后,周琅不由得叹了口气,知道美国分裂就在眼前。

因为美国新组建没几年的共和党候选人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亚伯拉罕林肯。

林肯的出现未必一定会分裂,但只要林肯当选,美国就一定会分裂,因为林肯是一个反奴隶制政治家,他就是靠着反对奴隶制而在政治上不断上升的。

换任何一个人坐在美国总统的位置上,其实都无法解决南北分歧问题,一直以来,不管是南方人当选,还是北方人当选,最终都会在这个问题上采取妥协态度。这种妥协态度,势必会两面不讨好,北方认为总统迁就南方,南方认为总统迁就北方,所以从美国第七


状态提示:第五百九十七节 必然分裂的美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