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三百五十四节 希奥战争(1)

战争爆发后,就像奥斯曼帝国认为的那样,希腊軍队确实不是他们的对手。

马尔马拉海战之后,希腊海军遭受重创,国王进行紧急动员,将能用于作战的武装商船都征集起来,可依然不是依靠雄厚实力打造出来的奥斯曼帝国海军的对手,这本就不是一场公平较量,一个是人口百万左右的希腊,一个是人口5000万的奥斯曼帝国。

通过收缩海军,依托近海防御工事,希腊在海上勉强能够保护自己的海岸。但在陆地上就没有办法了。

对奥斯曼帝国宣战,不但是国王的意愿,更是所有希腊地方实力派的意愿,因为奥斯曼帝国断绝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海运。如果说希腊有不愿意开战的地方派系,那就是北方的伊庇鲁斯和塞萨利两个地区,不是奥斯曼帝国的封锁政策没有影响他们的生存,而是一旦开战,他们将承受绝大部分压力。

此时的希腊,跟后世的希腊相比,国土大概只有一半左右,仅仅占有伊庇鲁斯南部,色萨利地区和以南地区,这意味着一旦开战,伊庇鲁斯和塞萨利将成为地面战争的前线,整个希腊都无力跟奥斯曼帝国对抗,更别说两个小小的地方实力派了。所以他们之前反对战争,在国民会议上,争论不休。最后在其他各地以及国王保证用全部陆军力量支持两地后,他们才同意向奥斯曼帝国宣战。

其实即便得到这些承诺,希腊人也不看好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够对抗奥斯曼帝国,他们寄希望于欧洲列强的干涉,不跟奥斯曼帝国宣战,他们会直接损失黑海贸易,对比英国、荷兰都更依赖海贸的希腊来说,这意味着慢慢死亡,一旦宣战,他们还有可能像独立战争时期一样,得到欧洲列强的支持,最后也许会打破奥斯曼帝国的封锁,至于胜利,此时即便是最乐观的希腊人也没有信心。

北方两区希望能够依靠整个希腊的力量,将奥斯曼軍队挡在边境地区,然后等到欧洲列强的干涉。可惜其他各地的承诺是好的,但能否做到,什么时候做到,这些就不是两区能够决定的了。

结果开战后,奥斯曼四万大军长驱直入,从北方的马其顿地区、色雷斯地区,甚至阿尔巴尼亚地区攻入希腊北方,全都由北方两个地方实力派对抗,其他各区,甚至国王的軍队都迟迟赶不过来,让他们伤亡极为惨重。

两区代表在国民会议上十分不满,天天催促国王协调各区出兵。国王要求临近的西希腊和中希腊大区立刻支援,但两区各种借口,观望态度很明显。地方派系,说白了就是军阀,是军阀当然会有保存实力的念头,在大是大非面前,容易打自己的小算盘。

结果贫弱的伊庇鲁斯只定当了十八天,塞萨利也只多坚持了五天时间,此时国王的軍队已经出动,刚刚进入中希腊地区。

伊庇鲁斯和塞萨利地方派,跟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协议,奥斯曼帝国保护他们利益的情况下,他们再次宣布向奥斯曼苏丹效忠,反正这些地方派系,过去就是为苏丹收税的走狗,投降奥斯曼帝国,不过是回归了他们的本来角色。

但今时不同往日,民族主义在整个欧洲传播。通过独立战争,希腊的民族主义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希腊人”的身份认同在这十来年中,已经在新一代的心中扎根。过去地方派系因为利益跟中央互相掣肘,对许多本地人来说,因为他们也能享受到这种保护利益,所以他们默认了这种现状,甚至有些地方派的知识分子公开宣扬地方自治才是希腊传统精神,作为世界文明中心的希腊,不需要从后辈的西欧学习他们的制度。

但这一次,地方派系的这种投降行径,引起了整个希腊的愤慨,连他们自己的知识精英都背弃了他们,再也没有人为这种分裂割据的现状洗地了,分裂就是分裂,一盘散沙就是一盘散沙,不管如何粉饰,在巨大的压力面前,都是沙丘堆砌的城堡,不堪一击。

北方两区的投降,让其他四个区的代表很愤怒,将两区代表从国民会议上赶了出去。

然后四区开始认真商讨联合防御的协调问题,大家表面上承认国王是所有軍队的统帅,可全都不同意交出军权,让国王统一指挥,在各种扯皮中,前线继续溃败。

西希腊和中希腊大部被奥斯曼軍队攻占。此时抵抗实力就剩下了伯罗奔尼撒半岛、雅典区和埃维亚岛了。其中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北部属于西希腊、埃维亚岛属于中希腊,名义上四个区的联合抵抗还没有结束,可实际上抵抗的中坚只剩下伯罗奔尼撒和雅典区了。

这两区一直都是希腊最强大势力,早在古希腊时期,雅典同盟和斯巴达同盟以两地为根基,都各自拥有数十万人口和数万軍队,可惜到了现代,两地人口反而下降了,雅典区人口过去只有二十万,这几年国王鼓励工业,吸引移民,才让雅典区人口增加到了三十万人。

所以雅典区是最强大的,国王又利用自己的地位优势,组建了一支两万人的軍队,而伯罗奔尼撒地方势力只有一万出头的軍队。

最明智的选择,现在伯罗奔尼撒应该积极支持国王,将自己的武装力量交给国王指挥,从而更容易包围剩下的国土。可惜的是,伯罗奔尼撒依然拒绝国王指挥他们的地方軍队。原因很简单,占领中西希腊之后,奥斯曼帝国大军下一步肯定是先进攻雅典,要攻打伯罗奔尼撒,必须通过科林斯地峡,不攻占雅典,奥斯曼軍队是


状态提示:第三百五十四节 希奥战争(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