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三百零八节 中国文明阴暗面(4)

这些汉人跟中国的汉人已经完全不同了,经过一代人的融合,身上有一半回部血统,但他们顽固的保留了自己的文化,有土地耕种的汉人坚持耕读传家的传统。汉八旗居住的费尔干纳盆地已经越来越拥挤,耕读传家的传统越来越无法保持下去了。

而刚刚经历了战火,并且在之前的上千年中从未断绝过战乱的波斯境内,有点大量的荒地可以开垦,许多荒地在波斯帝国时代甚至都是良田,拥有良好的灌溉设施。

费尔干纳盆地的汉八旗人口三百多万,每个牛录三百人,一共有上万个牛录,每旗有一千多个牛录,这种准军事化的管理,动员能力很强,道光命令,每旗出三百牛录,将近十万人,将八十万人成规模的移入波斯境内开荒,派工匠修复古代的水利设施,积极恢复生产,这些移民,开荒和兴修水利的措施,完全是中国式的。而这种方式在波斯这块土地上出现,还得追溯到唐朝时候的黑衣大食时期。

可悲的是,引入八旗制度,竟然在如今的波斯,已经具有了进步意义。

周琅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中亚跟非洲都是满清残余势力开拓的,但一个推行八旗制度,一个却推行了包衣制度,双方都摒弃了另一种满清的主要制度。

一开始周琅以为包衣这种奴隶制肯定是最为落后的,是嘉庆有意识的抛弃了这个制度,后来他收到确实的消息,满清内部并没有任何废除包衣制度的措施,依然存在大量的包衣,只是数量相比非洲差了太多,并不占主流,也只有个别权贵家族拥有包衣,普通中下层旗人根本就没有养活包衣的能力。

非洲则不然,这里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黑人的社会组织程度很低,很容易就能掠夺黑人做包衣,然后强迫他们开垦大量土地,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这种模式是最有效率的,如果在黑人中推行小农经济,恐怕得很多年都无法形成一个成熟的农业社会。

同样的,不管是德楞泰还是苏冲阿,也都没有废止八旗的任何措施,八旗组织是被不断扩大的奴隶制冲散的,大量非旗人的奴隶主迅速取代了旗人,把旗人奴隶主融合同化了。

把非洲跟中亚两股满清残余势力的发展进行了对比之后,周琅颇有一些心得。他发现中亚地区是一个老社会,这里生活着大量旧秩序下的居民,他们的社会层级较高,已经出现了或者至少出现过国家形态,于是要在这里提高生产力,就只能用更有效率的组织模式把人力组织起来,八旗制度相比当地的游牧制度要高效一些,所以慢慢取代当地松散的部落制度。

可在非洲,并不存在一个成熟的高层及社会制度,黑人刚刚脱离氏族社会,大部分甚至还没进入部落社会,跟国家(部落联盟)形态差的还很远。因此奴隶制度相对当地社会发展来说,都算有所提高。社会层级的提升,不但跟生产力水平有关,因此八旗的包衣制度由于刚好让非洲社会向前迈进一步,还不至于让当地居民无法接受和理解,因此成功扎根并发展壮大。

跟文化发展和历史推进也有关,黑人并没有相对发达的文化认知,民族认同,所以很容易转化成为奴隶。可中亚地区的包衣制度就推行不下去,崇尚自由的草原民族,很难接受被人奴役的结果,大量包衣逃亡,让包衣制度渐渐消失。

不止周琅在研究非洲和中亚地区的满清势力发展,欧洲人研究的更多,尤其是这几年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他们对南非王国的关注开始密切,随着嘉庆时期扩张到印度河流域,英国人对满清帝国的关心也多了起来。

不过欧洲人不是从生产力,也不是从文化,而是从种族和文明方面来解释这些情况。

或者带有强烈的恶意,或者他们真的如此认为,他们将满清两只残余力量跟中国进行对比,他们都承认汉化的满清残余势力,是中国文明的扩散。就像西方人承认美国是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一部分一样。

由于美国人在开拓中表现出来的粗鲁、野蛮和残暴,欧洲人将美国文明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中不好的部分,将完成了原始积累,放弃了奴隶贩子和海盗职业,开始越来越将自己装扮成绅士的英国文明称作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中好的部分,解释的理论则牵强附会,说主要是美国人的祖先都是英国人抛弃的人渣,是那些流放犯人,女妓的后代。

现在西方人也将满清参与的中亚八旗帝国和南非奴隶制帝国称作中国文明不好的一面,把中国称作中国文明好的一面。

对于带有偏见的社会学家的理论,政客们向来是有利就用,无利就丢在垃圾箱里,甚至会拎出来鞭打一番,周琅根本就不在乎中亚的八旗帝国和南美的奴隶帝国是不是中国文明不好的一面,甚至不在乎他们是不是中国文明,他在乎的,只有这两个势力能不能为我所用,如果不能,是不是有威胁,没有威胁可以扔到垃圾箱里,如果有威胁就要及早打击。

目前来看,两国在政治制度和社会层级上有些差距,但在经济上,都是以农牧业为主,工商业落后,远远对已经开始工业化的中国不够成威胁。

至于为我所用,南非奴隶帝国一项恭顺,跟非洲公司的合作给非洲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八旗帝国一直对中国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但也基本上在上贸易上依附于中国,毕竟过去他们只能跟中国做生意。

但这种程度的为我


状态提示:第三百零八节 中国文明阴暗面(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