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两百八十四节 金本位货币改革

苏冲阿不但拿出了金矿,还附带着聘请欧洲专业工程师评估的数据结果,而评估报告还是英国工程师做的,因此英国人非常了解这条金矿的储量,让他们心如猫抓,如果这金矿不是被中国抢了,动战争,英国也要拿下。

而且在中国之前,英国人已经开始频繁跟苏冲阿沟通,做出了大量的承诺,其中就包括支持苏冲阿在南非的统治,可惜的是,英国政府不是中国朝廷,英国国王不是中国皇帝,他无法给苏冲阿带来所有人都认可的正统性。

在本国精英全是来自中国的情况下,苏冲阿必须通过中国皇帝的册封才能服众,甚至苏冲阿本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当然他拿出了金矿,中国皇帝也不能生抢,周琅排除代表跟苏冲阿亲自谈判,最终秘密达成了协议。

中国给苏冲阿册封,封为南非皇帝,金矿的一半归属苏冲阿,另一半则归属中国政府,但开采权交由中国货殖银钱公行,所开采的全部黄金由银钱公行统一收购。

银钱公行的全称是中国货殖银钱公行,这是一个完全民间的机构,但却不是一家私人机构,类似过去的十三行一样,是一个公行,有负责人,但又不归属于负责人,公行负责行货币,负责维持货币体系,负责对银行业进行管理和清算,负责帮官府承销债券,这就是中国的央行,但却不是政府机构,而是一个商业公行,名义上归属于所有民间商业机构,行货币的权力是政府特许的,可运作模式是受到那些大商行出身的股东监督的。

这样操作,是为了尽快让纸币取得信用,而中国官府的信用一向不怎么样,老百姓,主要是商人更信任他们的商会、会馆等行会机构,所以周琅利用了这一点来退出货币体系,加上他本能的也对自己政府官员的尿性不太信任,认为政府天然有货币的动机。

老实说银钱公行这些年在伍秉鉴的管理下是相当正规的,这不是谋利机构,虽然也获取利益,但都作为银行储备金慢慢积累下来,让它的信用越来越足,从来没有生过无法兑换的现象,也让公行行的纸币极为坚挺,等同于银钱。

但是这些年中国的货币体系却一直不稳定,因为中国纸币是基于铜钱本位的,刚开始几年确实起到了效果,市场不再受制于铜钱的数量,通过纸币大大满足了日益扩大的市场对货币的需求。

但长期的贬值却一直没有解决,主要还是无法摆脱银本位的印象,白银不受控制,美洲和日本的白银不断流入,为了平衡银钱比例,公行不得不大量的铸造铜钱和行纸币,这导致货币开始。这就好像后世的中国一样,美元不断流入,央行就不得不大量印刷货币,因为中国货币就是以美元为本位的,需要把商人手里的美元收上来,就不能不给商人中国货币。

这是一个死局,除非白银不再流入,可工业革命之前的中国商品都具有极其强大的竞争力,更何况开始工业革命之后,大量廉价的纺织品出口,必然换回大量的白银。你不进口这些白银,你的商品就卖不出去,你的工业就无法展。进口白银,又会导致货币,通货膨胀。这个难题21世纪的中国金融专家都无法解决,指望伍秉鉴一个行商来解决,根本不现实。

根据荷兰顾问的建议,公行多次行短期债券,收紧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依然无济于事,纸币流通变少之后,西方银元流通反而变多了,只能继续保持宽松。

英国顾问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进行金本位制改革,英国之所以进行金本位制改革,当初最大的原因也是国内货币波动太大,国王才命令牛顿去确定一个货币标准。

牛顿选择了金本位,然后英镑这些年一直很稳定,因为黄金的产量相对白银来说,一直很稳定。

除非现在就转入信用货币体系,否则将货币转为金本位是最安全的选择。

转入信用货币,这个时机恐怕还没到,周琅也不想引领潮流,因为引领潮流,意味着冒险。在他提前布局,已经将世界上后世文明的金矿产地都纳入了中国控制中的情况下,没必要冒险率先使用信用本位。

而且将自家货币跟黄金挂钩,得到的信用是最强的,假以时日,很容易取得世界货币地位。以中国的经济体量,一旦跟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之后,中国金本位货币成为世界货币是水到渠成的,如果是信用货币的话,那就很难了。

周琅深思之后,觉得金本位是未来展的方向,就同意伍秉鉴进行金本位改革的准备。

伍秉鉴提出这个方案,也是有一定基础的,因为美洲公司前几年终于随着在旧金山的开辟,现了当地含量丰富的金沙,大量淘金者涌入圣弗朗西斯,哪里的名字已经被金山取代,不过新金山还没有现,所以旧金山的名字还没有进一步获得。

旧金山掀起了淘金热,淘金热之前每年北美各地涌入将近三十万移民,已经让欧洲人惊叹了,淘金热爆后,通过信用过硬的官报披露消息,并且鼓励移民前往淘金,只是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家庭移民,不能只有光棍汉去,即便如此限制。每年前往美洲的移民也达到了五十万人。

淘金热之前,在朱濆和陈周全统治下的人口只有一百万左右,淘金热才刚刚两年多,哪里的人口已经翻了一倍。不过对土地充满特殊热情的中国农民,没有像历史上美国淘金热那样,士兵离开了营房,仆人离开了主


状态提示:第两百八十四节 金本位货币改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