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两百二十二节 美洲远征舰队

张顺年纪不大,但是履历丰富。

他本是一个农家子弟,当然不是佃农,他家是有十几亩水田的,雇了一个长工帮工,日子过的虽然不算殷实,但也比较宽裕,家里还能供他去镇上的私塾读书。

他是嘉义县人,还是当地少数的粤籍客人,一直受到当地优势族群福建漳泉人的欺压,所以粤籍在当地很团结,经常要跟势力更强的福建人械斗,让移民普遍热衷于练武,张顺即读书,也练武。

后来陈周全在嘉义县站稳了脚跟,开始对他们这些曾经帮助满清官府作战过的粤籍族群进行打击,他们是第一批被陈周全清洗的土地阶层,他的爷爷被杀,两个哥哥参加保乡团被打死,只有他一个,被父母硬逼着逃到了凤山县。

当时他才十四岁,在亲戚的扶持下,一路来到了凤山县,可路上亲戚也死了,无依无靠的他看到官府招募读书人,他就去报名了,条件真的很宽裕,只要读书识字就可以,这点他符合,哪怕年纪小人家还是没有拒绝。

之后他被分配到了谢清高船上做学徒,学习了天文知识,测绘知识,他很努力,表现的也很优秀,他很快就脱颖而出,十八岁就成为了一艘新下水的老闸船的船长,官府头衔是把总。几年之后,占领了福建、广东的周大帅不断建造战列舰,他终于被提拔为战列舰的舰长了,此时头衔是千总。

可没多长时间,他就又被派往英国学习航海,他一开始是抵触的,因为他觉得他跟谢清高学的很扎实,他也跟船上的荷兰人学的很扎实,为此他甚至学会了荷兰话,可是到了英国后,他很快就改观了态度。

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习那些战例,跟其他同学不一样,大家都觉得海战的战法太过粗陋,基本上就是强大硬冲,根本就没有转折迂回那些陆战的兵法来的艺术。这种看法大体是不错的,英国海军的操典就是,排成战列尽量发挥火炮的威力,这种战术其实脱胎于陆军的步枪线列战术。

原因是一百多年前英国发生了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内战之后,由于海军站在国王一边,最后取胜的是议会,克伦威尔砍了国王的脑袋,然后下令解散了老海军,派他忠诚的陆军士兵组建新的海军。

陆军将步兵战术推广到了海战中,所以形成了英国如今的线性战术,很简单,很实用,就是缺乏灵活。

连英国海军教官都认为,海战就是摆开了强攻硬打,然后近身肉搏,是勇敢者的游戏。纳尔逊在部署特拉法尔加海战的时候,给予舰长们在攻击方式上极大的自主权,只要求他们充分发挥勇猛顽强,积极主动,敢于近战的精神。手下的舰长们在听完这个计划后,极为振奋,异口同声的说:“它是真新奇、真特殊和真简单……只要我们抓住他们,就一定会成功!”

当时很多中国留学生就在纳尔逊的舰队中实习,他们真的感受到即便是英国一流名将,指挥艺术也不过如此,想当然认为海战本身就缺乏奥秘。

但在研究了一系列英国名将的战例之后,张顺突然发现,海战不仅仅是勇气的搏杀,更是智慧的较量。

他对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海战的部署并不认为高明,但却格外推崇纳尔逊在地中海服役期间进行的一些列战斗。当时纳尔逊往往处于劣势,在地中海上根本无法与西班牙人抗衡,这才展现出了高明的指挥才能。比如他及其擅长利用航海知识来战斗,他利用大雾,对西班牙舰队进行埋伏,比如那次圣文生战役。

当时西班牙舰队有战列舰27艘,还有有22艘较小型的战舰。纳尔逊只有15艘战列舰,他趁着大雾,率舰突然切入两队西班牙舰队之中,接着有利用风向,乘风包抄敌方主舰队后部进行攻击。这一战打的很艰苦,但纳尔逊以少胜多赢了。

最让张顺敬佩的,是纳尔逊在追击拿破仑舰队抵达埃及,然后在亚历山大港全歼法国舰队,将拿破仑困在埃及的阿布基尔海战。

当时法国舰队司令把军舰驻扎在阿布基尔海湾,这个海湾水深很浅,对吃水浅的法国船只没有影响,但法国舰队司令认为英国人不可能冒险进入港内,因为英国战列舰吃水很深,而且天色渐晚,冒险进入不熟悉的港湾危险性很大。

谁知道纳尔逊一边逼向法国舰队,一边行驶一边测量水深,而且纳尔逊手下有一套精美的法国贝林地图集,其中关于阿布基尔湾的详细标注,根据这张海图,纳尔逊手下测量海道的军官发现了一个机会。

英国人观察到,法国舰艇只抛了艏锚,此时海面上风向不定,开始是东风,后来又转为偏西北风,没有抛尾锚的法舰出现了位移,而且由于他们没有升起帆桁,因此无法调整位置,英国军官根据海图仔细对照,断定法舰与岸边之间出现了一条深水区。

这种通过观察风向和敌人舰队的位移,就能判断出海水变化情况的能力,需要十分扎实的航海学知识以及敏锐的观察力。

纳尔逊认同了手下的判断,并且马上做出部署,命令一只分舰队绕道法国后方,进入那条法国舰队跟陆地之间的深水道,这样他们就包围了法军,还切断了法国舰队跟陆地的联系,纺织法军舰队逃到陆地上搁浅,然后得到拿破仑的陆军支援。

这一战,纳尔逊彻底摧毁了他们追了整个地中海都没有追到的速度更快的法国舰队,也将拿破仑和他的陆军孤零零的扔到了非洲。这只部队直到拿破


状态提示:第两百二十二节 美洲远征舰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