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一百八十三节 亨利皮特的野望

前线不断胜利的消息传回来,周琅阅过之后,马上拿出去印刷出来,然后到处张贴。

还有一份官办报纸会报道更详细的战况,不经意间,周琅引入的新事物越来越多,动用政府的力量这份从过去的《复国报》更名为《大周报》的报纸,可以在控制区内全面刊,只可惜目前也只有这一份报纸,民间还没有人效仿,不过大周报在读书人中流传甚广,读书阶层现在报纸当作邸报来阅读,读后还会收藏。

不断传回来的捷报,极大鼓舞着民心士气,认同感随之攀升,社会秩序非常稳定,根本看不到几年前大多数地方还属于另一个政府管辖。

关心这些报道的,除了本国读书人外,还有西方人。

亨利皮特收集所有的前线战况,很多他都会写信回国内,给他哥哥看。这并不是间谍行为,也不是向他当相的哥哥汇报,他只是希望东方生的情况,能够引起他哥哥更多的关注,从而给予他更多的支持。

亨利皮特现在跟中国的联系已经分不开了,他的全部事业就系于这个国家,他对他的合伙人目前取得成就非常的赞赏,甚至极其崇拜。当然因为周琅当年的解释,亨利皮特将周琅的行为并没有看作是反叛,而是当成西班牙复国运动一般的复国行为,是崇高的行为。

他也从他的合伙人周琅身上感受到那些与满清官员极为不同的品质,诸如诚信和对法律的尊重。这让他将周琅当成一个高尚的绅士。

他不断的给哥哥写信,每次都会提到他合伙人事业的进展,其实暗藏的目的,不过是抬高他自己的身价,他希望他哥哥明白,因为他的关系,英国将能从中国取得更多的利益。

当周琅在福建取得稳定基地的时候,他炫耀般的给他哥哥写了第一封信,但是他的兄长没有回信。当周琅攻占整个福建之后,他给兄长写了第二封信,这封信中,他将周琅描绘为茶叶之地的领主,后来觉得不足以引起兄长足够的重视,他又改为茶叶之地的君主。这次他哥哥回信了,并没有提到任何政治支持的问题,而是善意的提醒亨利皮特,贸然介入一个远方国家的战争是极其危险的,尤其是在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威严投射不到,上帝的荣光照耀不到的地方。

亨利皮特备受打击,他只是希望引起兄长的注意,让对方知道他在东方取得成就,哪怕是小小一点赞许,也会让他备受欣慰,可对方完全无视他的成就,反而多次提醒他,不要招惹不能招惹的麻烦,难道他还是个小孩子吗,或者兄长是担心自己的行为会给他的政治前途造成不利的影响?

亨利皮特不由得有些意志消沉起来,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行为没有得到家族的肯定,还因为他的事业始终处于瓶颈之中,相比他合伙人所取得的那些成就,他感到他极为失落。

合伙人给了他足够的支持,中国(东印度)如愿取得了在闽粤两省进行贸易的权力,而且经营两省跟印度之间的独家贸易,亨利皮特相信,他将来还会得到周琅在其他省份贸易的授权,甚至等周琅收复整个国土,他可以获得中国到印度贸易的特许权。成为真正的中国(东印度)公司。

可是手握如此资源,他依然打不开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不是中国这边的问题,周琅采取了开放的政策,无论是各种工业品还是特产,都可以自由运出这个国度,问题出在印度那里。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是中国公司的盟友,双方互相帮助对方开拓贸易,可亨利皮特觉得,他在印度的经营,受到了东印度公司的压制。他确实在东印度公司领土范围内建立了几个商馆,可在中印热门贸易品中,他根本竞争不过东印度公司,对方会动用商业的和非商业的手段,将货源控制在手里,比如目前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的棉花,东印度公司早就垄断了。

孟加拉农村的包税商都是从东印度公司手里得到的权力,通过这种办法,东印度公司建立起了对农村的控制,农民种植什么,卖给谁,都是东印度公司说了算。而且对方还直接让包税商用棉花抵税,甚至已经在某些地方只接收棉花作为税收的办法。

亨利皮特抱怨在跟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合作中,中国公司没有得到任何利益,不列颠公司现在可以在广州、福建自由收购茶叶,得到中国的工业品,可是中国公司在印度却得不到充足的保护。

但对这些抱怨,他兄长却提醒他是一个英国人,应该以英国的利益为重,英国在东方的利益直接体现就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利益。而且还说东印度公司本就是中国公司的最大股东,希望弟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特殊的关系。本来亨利皮特抱怨的目的,就是希望兄长出面打压一下东印度公司的肮脏手段,可却被教做人了。

一方面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商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一方面是自己合伙人在政治层面的辉煌成就,而他却局限于让公司保持在不亏损的边缘,得不到任何的重视,似乎全世界没人在乎他一样。

亨利皮特感受到了极度的不公和委屈,他决定撇开东印度公司,他要在印度其他地区,东印度公司势力所不及的地区开展独立贸易。

这个计划他谁也没有告诉,没有告诉周琅,也没有告诉他哥哥,更没有跟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商议,这是一次他独立自主的行动,做的很绝然,决定做出后,他觉得自己很坚强,很勇敢,而且深信自己是


状态提示:第一百八十三节 亨利皮特的野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