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一百五十九节 规范金融业体系(3)

先是吸纳了一大批广州的银号、当铺和钱庄的东家或者掌柜加入货殖银钱公行,货殖银钱公行是一个公行,伍秉鉴是行,当然也会有其他成员,行会中的成员称之为行东,行也叫行董或者行总。

这些人不负责具体经营,但有权提出建议和对重大决议投票,其实就是董事会成员。

广州是有银行的,这个银行是银钱行会的意思,简称银行,康熙年间就建立了会馆。

主要组成成员,就是这些银号、钱庄和当铺,每行选举行东十人加入货殖公行。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金融业形态,其中银号的经营业务是熔铸白银,明清实行的是古典银本位制度,白银的流通是不受限制的,包括熔铸、剪切等等;银号通过收集散碎银子熔铸等方式,赚取一定的额外钱息。提供的白银流通中的标准化服务业务。他们的作用类似于西方银行行银行券的作用,是制作让市场接受的标准货币。各家银号的银锭形势也不一样,并不都是官银那种元宝型,还有船型,马蹄形等等形制,上面压上各个银号的炉号作为信用凭证。

当铺的作用很简单了,就是银行中的抵押贷款业务,但比后世的银行要亲民的多,面向普通百姓,从旧衣服,到金银饰,甚至房产都可以抵押。

钱庄则主要是银钱兑换业务,由于货币管理很粗陋,就像阿姆斯特丹银行需要将欧洲几百个邦国流通的货币,先兑换称荷兰盾一样,钱庄是将各地流通的不同形制的银锭,欧洲流入的银元,日本流入的银判,跟官府标准的制钱进行兑换。他们进行的是汇兑业务。

之前对这些行业的管理,还真没什么特别的办法,基本上可以说是合作。一方面货殖公行向他们提供低息资本帮助他们恢复和扩大业务,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他们扩张公行的业务,有些大额业务,他们做不了的,比如大商人抵押房地产,他们进行评估后没有足够多的资本,于是介绍给公行。或者因为银贵钱贱,钱庄积压了大量的制钱,却缺乏白银,影响经营,于是跟公行之间进行大额银钱交易。

大家相得益彰,在商人身份的伍秉鉴主持下,他们跟公行的往来中也没有感到任何不适的地方,基本形成了公行作为他们背后大保人的角色。形成一定的合作和依赖关系。

在银行业务稳定,深度融入广州商业网络的情况下,周琅这才让伍秉鉴着手铸钱,行纸币等事宜。

而这时候对金融业的管理就要深入一个层次,成为真正的管理而再是简单的合作。

不过这种管理目前还没有太多强制性因素。

先随着白银不断流入广州市场,银贵钱贱的现象开始缓解,一度飙升到1比15oo的银价,慢慢下降到了1比12oo之下。

管理的第一步是调整汇价,伍秉鉴先是宣布降低公行收购制钱的价格,以此来影响市场汇价,从1比12oo降低到1比11oo,公行将按照这个标准,无限制收购制钱。由于公行的资金实力,定下的汇价基本上就相当官方汇率,目的是慢慢降低到1比1ooo的理想汇率,统一内部货币的比值。

公行铸钱对市场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因为周琅没有按照铸钱工匠的建议,降低含铜量,但降低了整体的重量。

中国古代铜钱,都是有标准重量的,历朝历代有所不同,唐代的开元通宝通制钱,每枚直径8分,1o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也就是一枚铜钱重1钱。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清朝通过增加含铅量,让制钱看起来厚重。但主要价值还是那些铜,所以周琅打算通过削减整体重量的方式,削减含铅量,达到节省铅,又不影响铜钱重要价值的目的。

周琅将铜钱比例提高到了铜9铅1的比例,尽管整体重量和大小都跟满清制钱一样,是1钱4分,但重量并不是保持不变,因为周琅铸造的铜钱,一枚面值两文。因为含铜比例是满清制钱的两倍多,所以价值反而是稍高于满清制钱两枚的。古代的制钱,基本都是一文钱的小平钱,偶尔有当十、当五之类的铜钱,也数量极少,往往在皇帝登基、大婚之类的日子铸造,属于纪念性质。周琅大量铸造两文面值的铜钱,也算是创举了。

周琅铸钱的目的,并不在于铸钱获利,而是为了给印刷纸币做准备。所以他铸造的铜钱一定要成色十足,比满清的制钱更有价值。

除了铜制钱之外,还开始铸造金银币。金银币的形制跟西方银元不同,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五铢钱形制,也就是跟铜钱一样的孔方兄,由于中间有个方孔,又重达一两,所以通过水力模具压出来的银币,比重七钱左右的西方银元要大很多,也比中国传统的一钱左右的金银币大的多,简直就是一块银牌。金的密度接近银的两倍,铸造出来的金币,反而巧合的跟西方银元差不多大小。

之所以银币选择了中国传统形制,又以“两”为单位,除了考虑历史传承因素之外。还是为了方便今后更好的统一币值考虑,虽然乾隆年间大量银元流入,但流通最广的还是闽粤一带,也还不占绝对主流,内地基本上都是以银两和制钱来计价,对于银元还比较陌生,和珅家藏银上千万两,银元才只有几万元可见一斑。

所以周琅也就没有废两改元,而是遵循传统。

这批金银铜制钱铸造出来之后,公行马上布汇率,将一两银子提高到了1比1oo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九节 规范金融业体系(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