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三国志之大白天下>第二百四十三章 给个机会
在北海国内的治政魄力大为赞赏,这可是千百年来无人去做的丰功伟业啊。因此何白于北海大兴文教之事,可谓对青州立下了泼天的大功德。

不说其他的难事,光是数以百万计的授课书本、图书馆藏书一事,就令世人无可奈何。光是以抄写的方式,至少需要整整十万人抄写一整年的时间方成。

然而这数百万册的书籍难题在千百年来无人办成,但何白就硬生生的办成了。

当百万册纸质书籍出现在学官管宁及北海各级官员的面前时,那震憾人心的场面顿让众人淘淘大哭起来。对于何白的态度是彻底折服了。彼时何白正在讨伐董卓,这场景并没有亲见。

加上大兴文教是天下人所共同希望的,所以何白纵然传出了代汉的野心,但青州大多数的官员、世族们对何白还是保以不支持、不反对的态度。至少目前青州的治理还真离不得何白,而且也没有比何白更好的选择了。

“吾知晓,使君若能令青州百姓人人皆可读书,此举可说功德无量。千百年后,使君之名可与孔孟先师相媲美矣。”

任旐满面复杂的看着何白,不说寒门,就连庶民都能够读书。这还是在乱世时期,世人谁能够想到?加上其他的善政,如此仁义慈善有大能大德之人,为何就不肯做匡扶汉室的忠臣呢?

何白问道:“三年义务教育将毕,你可知有多少十八岁至二十五岁的学子结业?”

任旐迟疑了一下,说道:“听闻北海每县一校,一校可容千人就读,大约会有万余人吧?”

“不错,根据北海各校的统计,半年后,北海第一批学子将有一万七千四百六十五人结业。因去年学校的第二次工程已毕,已扩大至可容纳三千人就读。青州各郡,包括徐州都有不少人前来求学,人数日后年年都会增加。你说,等他们毕业之后,这群庞大的,也算是饱读经书之人将会何去何从?”

任旐一怔,思及何白之前所问,立时汗如雨下,全身颤抖,牙齿得得的乱撞。满面恐惧的问道:“使君……难道是专门来……替换……我等士人的?”

何白冷漠的应道:“士人之所以是士人,就是因为把持着我华夏千百年来的文化知识传承。青州有不少传承数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世家,常以自家的文化传承为傲,对我不理不睬。”

“然而如今我手中握有近两万人的寒庶饱学士子,将来还会有更多,日后更会遍及全国各地。你说,这些寒庶士子是心向于我,还是心向汉室?有他们助我治理这个国家,而那些传承千百年的世家可还有存在下去的必要?”

任旐惊骇得整个人瘫倒在地,世家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不是因为自家的田产势力。而是把持着华夏数千年来的文化传承,懂得如何去治理国家,是行政体系的掌控者和执行者。

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们无论高兴与否,都需要世家的帮助与支持,他们才能很好的统治这个国家。

世家子弟们无需奋斗置产,只需日夜苦读,有了不错的名望与才学,就可以得到高官厚禄。纵然一时失势,终究有复起之时。虽改朝换代,也不改世家的地位。

却万万没有想到,一但天下人皆学得文化知识后,会给世族带来灭顶之灾。

何白既掌握了数万寒门、庶民士子,那就等于掌控了整个青州的人心。百姓大多不懂什么,只会听饱学之士的传扬。相对世族来说,出身寒门、庶民的士子言语更能令百姓信服。因此,何白想用他们顶替世族,绝对轻而易举。

何白幽幽的说道:“因为世族的原因,让我华夏的文明传承始终不绝。本想给尔等世族士人一个机会,能够在我的治下占得一席之地。看来还是我太过仁慈了,至使才会发生这等祸事。世族士人,也该到了退场之时了。”

任旐闻言顿时面色死灰,如丧考妣。士人之所以是士人,就是因为能够当官。世族之所以是世族,世是因为代代都有族人当官。

如果不能当官,那世族士人岂不是与豪强商贾无异了。需知两汉之时的豪强商贾可是朝庭专门打压的目标啊。

自两汉以来,官府对于人才的选拨以亲子制、察举制和征召制为主。亲子制是官员提拨自家的子弟为官,因为父辈当官的关系,子辈在旁耳濡目染,只要不太愚蠢,能力与经验都不会太差。不过这种方式并不为士人所喜。

察举制和征召制略同,一是地方官向朝廷推荐人才;二是京城三公九卿级别的官员征召各地著名人士做官。这两种都被士人所追捧,不过想要成功,毕需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得有才学与德行。

才学是世家子弟的专利,德行是寒族士人的敲门砖。如今何白大兴文教,纵是庶民子弟也有了不错的文才。如果何白罢弃世族,只取寒族与庶民士子为官的话,那世族可就真的就玩完了。

任旐瘫倒在地,没想到何白行事如此之长远。只是一个大兴文教,就令拥护汉室的官员、世族溃败如厮。

没了世族的暗地帮助,一群坐在先祖的功绩簿上,只知吃喝玩乐,无才无德的列侯们有可能斗得过何白?没有世族与列侯的帮助,青州之地还会重归于汉室的治下?

不,不可能了,青州将被何白彻底的掌控矣。加上何白不弱的文治武功,汉室也许会真的被何白所篡取。

任旐不由于心中哀叹,非臣不忠,实是何白非我等所能对抗的,于是五体投地


状态提示:第二百四十三章 给个机会--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