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三国志之大白天下>第二百零九章 公孙取冀
何白说什么兵连祸结,天下百姓十不遗一。只要心怀大志之人,谁人不知人口的重要性,谁又会大肆的残害百姓?纵然百姓十不遗一,但若休生养息数十年,还不是可以回复如初。

何白所说的华夏苗裔灭绝,想来不过是欺瞒世人的大言罢了。不如此,不能够证明何白篡汉自立的英明伟岸之处。何白所预言的天下三分,据自已这段时间想来,该是有远见者,给何白所分析的天下大势吧。

然而何白却诈言以奇梦流传,就如流传数百年的“代汉者,当涂高”一般,只是为了让他明正言顺的篡汉自立。只是其中的三分天下,究竟都有谁人?

邺城一地如今有袁绍,又有公孙瓒,再加上还有何白在旁窥探,想来必是他们其中的一个吧。秣陵远在江东,想必会是江东左近的人士吧。不是扬州刺史陈温,就是南阳袁术,再不济会是陶谦,也许荆州刘表皆有可能。那么唯一留给自已的就是益州成都了?

刘备眉头大皱,益州有刘焉在,自已曾在其麾下为将,刘焉此人可非易与之辈。而且北有董卓,不过董卓暴虐,势必不得长久。我应该就是在刘焉死后,方取成都于益州自立的吧。

刘备紧皱半载的眉头不由舒展开来,终于得意的看了何白一眼。天下数不尽的英豪,你何白既然言说我能成事,我又怎会自甘堕落,甘附尾翼。唯一可虑的是那只河内玄武。呵,数十、百年后的事物何白也能料知?定是在诈言哄人罢了。

只是转念又深深的疑虑起来。为何何白已然认定了自已将来可能会给他带来麻烦,可他又为什么不杀了自已以绝后患?看着在旁陪坐的关羽、张飞二人,刘备不由深深的沉思下去。

难道仅仅只是为了得到二弟、三弟?二弟、三弟虽勇,可何白已然有了典韦、黄忠之辈,又何需下大力气在自已手中强夺?只是如今他似乎成功了,二弟、三弟已不如半年前对已那般言听计从。区区何氏两个贱人,就已经让他们忘记了桃园之誓,着实可恨。

公孙瓒的骑兵战斗力很强,白马义从更是当之无愧的当世强军。然而,公孙瓒的弱点也很多,而且每一个都很严重,其中最为致命的一个就是,他缺少地盘收税,更没有钱粮养兵。

公孙瓒麾下的部队虽被称之为幽州军,但并不是真正的幽州军。而是公孙瓒利用以前张举、张纯叛乱,所挟裹的降民训练出来的。可说这支军队是他的私兵,也是他的心血,更是他准备用来平定乌桓、鲜卑的依仗。

只是不巧的是,等公孙瓒强行将大军建成,而朝庭却生乱了。而作为幽州军政一把抓的幽州牧刘虞,只懂得保境安民,展农业。对外只懂安抚,并不懂得以实力去征服异族,对向来激进的公孙瓒也并不支持。

若非有刘虞的军师魏攸多方劝解,刘虞甚至连公孙瓒一军的基本口粮都不愿支给。恨不得命令破坏安抚大计的公孙瓒,将其部下军队全部散去才好。

一时间,公孙瓒这个纯粹没有地盘的武将顿时抓瞎了,因为军队为了就食方便,转移驻地至右北平郡屯扎。原来的右北平太守惧他跋扈,不久便弃官而走,之后也无人敢赴任。所以,公孙瓒又被重新任命为右北平太守。

公孙瓒不愿受制于刘虞,然而右北平郡地广人稀,税收又少,怎么可能养得起两万骑兵?于是公孙瓒响应了渤海太守袁绍的号召,出兵讨董,看看进入中原后,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在中原,公孙瓒现朝庭已经不能再度掌控天下了。而在他的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武力扩张,另一条是找个靠山。然而公孙瓒是个骄傲的人,怎肯随意的屈居人下?

特别是有资格,或者说有能力给他当靠山的人选。幽州牧刘虞互看不顺眼,名满天下的袁绍也靠之不住。韩馥么,那就呵呵了。青州的何白,公孙瓒是想都没想。因此,武力扩张是他唯一的一条出路。

也因此被袁绍一游说同取冀州平分之,公孙瓒立即赞同了。只是令公孙瓒想不到的是,这袁绍也太阴了,事成后立即翻脸。顿时让直爽暴躁,又性子古怪的公孙瓒怒了,挥兵直进冀州。


状态提示:第二百零九章 公孙取冀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