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军事历史>三国志之大白天下>第一百零七章 早朝论教
与汉时的长度单位进行互算,这才得出这个结果来。

那名议郎还欲再问,却有人不奈烦了。今日是想要问倒何白,保证儒学不会召至皇帝的疏离与打压。而不是在此向何白求教什么,再问这些东西只会给何白增光,却不会难住何白。

于是有名太中大夫出列,挥退议郎,也不与何白见礼,便出言问道:“何议郎,我且问你,你言说上天无形无名,而又无所不在,然而我大汉皇帝乃是天子,与上天又有何关连?”

何白一怔,此问可是不怀好意啊,直问天子君权神授的正统性。要是自已答不好,那可就要遭至群臣的发难了。何白沉吟道:“未知阁下是以儒生之身份相问还是以朝臣之身份相问?”

“儒生若何?朝臣又若何?”

“以儒生身份相问,我自然与阁下作学术之论。以朝臣身份,我自当以下官答上官之问。”

那名太中大夫沉默片刻,方才应道:“此处乃是朝堂,自然是以朝臣身份相问。”

何白松了口气,看来他也不敢轻易将君权神授天子的正统性说破啊。有些东西知道是一回事,但说破了又是另一回事。就算是汉灵帝本人,也不认为自已是上天之子。但说破了,那就是大罪过了。

“大汉天子世代皆是上天之子,乃是应世间万民之愿,通过天地之规则幻化而生。就如光武皇帝陛下,在暴莽时应运而生,有天地规则之助,顺天应人,固此所行方能无往而不利也。此世人皆知之事,又何需再问。”

此时何进轻咳一声,说道:“今日早朝,主论何议郎的《防治灾异百条上议疏》,皇帝令尔等出列请教,也是对此疏的正确与否进行辨论,可能通行天下?好让各地郡守县令再遇灾厄时不至束手无策,也让世间百姓少得灾祸之害。而不是争论些其他不相干之事。陈大夫,还请慎重询问。”

何白不由暗暗感激何进,自已对儒家学说毕竟不通。其他方面也算是才疏学浅,所知的学识也不多。不似诸葛亮那般舌战群儒有守有攻,可算游刃有余,只区区数言便可让他人哑口无言。

但若解释后世的那些先进知识还成,趟若辨论其他,特别是政治方面,必会遭他人所暗算、辨倒。何进身为大将军,为朝臣之首,有他帮忙说话,之后的事情就会轻松许多了。

果然在接下来的辨论与询问之中,何白又回复最初时的那般游刃有余了。无论何人提问,何白都能做出一番不错的解释。百官惊异的发现,除了不通儒学与诸子百家之学说,单论何白本身的学识,涉及面之广博几乎涵盖了世间已知的所有事物。

从天南地北、宇宙洪荒,古今往来,宏观微察,林林种种,可说是无所不通。就如传说中的神兽白泽一般,事事皆明,让人惊叹不已。然而何白解释,又多有包括儒学与诸子百家在内的影子,叫人万分惊奇。

百官们此时才发觉,何白之学识多是来源于自然,师法于自然,可算是黄老一脉的传人了。而不是最初众人所认为的那般,何白只是一介武夫,只想以异谈怪论来搏人眼球,甚至可能是十常侍在暗中所搞得鬼。

毕竟黄老学说属于唯物主义,与儒学的唯心主义不同。而汉朝,特别是西汉初期时对于黄老学说特别重视,治国都是采用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因此才有了汉文汉景时的大治。所以百官们对于黄老学说并不陌生。对于何白上疏议论灾害一事就不足为怪了,反驳儒学从孔子时就提出的天人感应说也属正常之事了。

虽然自从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之后。黄老学说从此成为了非主流思想,但儒生们在学儒学之时,也会选修黄老学说,只是所得没有何白的这般细致专精罢了。儒生对于黄老学说并不排斥,要不然也不会由着张角的太平道发展壮大了。

于是百官们从最开始的问难,到后来的一意提问,到一心追求天地间未知的学识,让整个早朝变了意味,成了何白一人的授课学堂。何白每每有惊奇却又合理的解释,顿叫人拍案惊喜不已。


状态提示:第一百零七章 早朝论教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